对xx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的思考
评价张之洞这个人,我想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的,只因为以我的学识,还没有达到能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的地步。
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关于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直接接触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本,首先肯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一小点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系带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这里我曾有一个疑惑,在列举部分成员时,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那么,编者又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列举这些人的呢?按照他们在洋务派中重要地位?是他们的官位大小?还是仅仅是列举,没有做其他的考虑。
我想这个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解决。
后文还有一处提到张之洞,在列举1890年前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时,“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机炮厂。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被列举的军事工业之后。
此外,这本书再无关于张之洞任何描述。
对于这章的内容,我的理解是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员,参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当然,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人其事怎么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呢?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生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是知府。
他在十六岁高中乡试解元,后来会试取中为一甲第三名。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最初是在京中的翰林院供职。
光绪七年十一月,补授他为山西巡抚。
他在山西工
①作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令其取代两广总督张树声。
其实中法战争对张之洞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实授张之洞为两广总督那么简单,中法战争对张之洞内心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做了六年的两广总督后,他被调补为湖广总督,自此一直坐镇武汉。
他的仕途与洋务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在1876年到1879年,张之洞在为山西巡抚时,山西发生特大灾荒,也就是“丁戊奇荒”。
那时几乎山西到处都是横尸遍野的惨象,作为山西巡抚的他在目睹这一切之后,深深下定济世救命的决心,这从他上交给朝廷的治理方略可以看出。
然而这些策略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这迫使着张之洞不得不寻求新的思路方法,而恰恰在这个时候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遇到了他。
西提摩太向张之洞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先进的建议,这是张之洞开始接触到洋务运动。
关于接触洋务运动时间这一问题上,奕䜣、李鸿章等人在20年前就开始倡导洋务运动,可以说张之洞在接触洋务运动的时间上就晚于各人。
究其张之洞接触洋务运动的原因,不难发现张之洞的救世情怀还是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在职翰林期间他没有深入社会了解实务,在职江西巡抚期间,当他陷入地方事务而一筹莫展时,他才真正的意识到洋务的作用。
假如说没有李提摩太的指引,张之洞也必定慢慢地走上洋务这条道路,因为在他所处的环境会告诉他,洋务才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所以,张之洞在太原省一栋房屋内设立洋务局,开始在山西的洋务运动。
广招各种洋务人才,开办各种洋务事务。
然而,正当他要大干一番的时候,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被派取代两广总督。
又因为他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张之洞愈发感到洋务运动的重要性。
国家形式大变,让这位原本清流派人士彻底的转变为洋务派。
中法战争的失败,让他明白了先进武器的重要性。
在他总结的战争教训中说:
“夫欲其事先利其器,......器械不利,与空手同;不能及远,与短兵同,史之良规也。
自法人寻衅以来,历考各处战场,非将帅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胜外②洋,其不免受制于敌者,世因水师之无人,枪炮之不具。
”虽然不能说张之洞所总结的战争失败的原因完全正确,但这也确实反映一些问题。
毕竟战争是双方句式实力的较量,武器的优劣也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于是,张之洞的大兴洋业。
相比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张之洞的洋务事业的起步算是很晚的了。
早在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在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而张之洞在1890年才创办汉阳铁厂。
虽然他的起步很晚,但他确实在洋务运动中取得一些成就,他创办的亚洲第一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制铁早七年。
他创办的湖北枪炮厂,虽比上海、南京等地的军工企业建成要晚,但所生产的设备的先进性明显要优于后者。
“汉阳造”步枪直到20世纪中期仍是中国步兵的强力武器。
湖北布、纱、丝、麻四局先后投产,完成了武汉作为华东地区纺织工业中心的奠基。
卢沟桥至汉口铁路完工,开通了中国腹地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历史总是让人无法猜测,最先准备兴办并筹划钢铁工业的是李鸿章,然而成就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人却是张之洞。
当时,慈禧指派张之洞与李鸿章共同筹办芦汉铁路,没有指派谁去兴办钢铁工业。
结果,老练的李鸿章对于当时困难形势分析后而选择了退缩,反而是后来居上的张之洞冒着极大的风险作出了这一伟大的选择。
当然,同样作为洋务派的主要人物,张之洞的所作所为,离不开封建国家的政治目的。
他所创办的新式企业与其他洋务派的主要新式企业本质上相同。
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权掌握在政府任命的官僚手中,经营方式是封建衙门式,而且企业资本对外国资本主义有着严重的依赖性。
但同时,张之洞所办企业也具有其独特之处,他创办的机器工业大大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对维护国家主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张之洞的钢铁企业更是开创亚洲钢铁企业的先河,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高中的政治课本提到,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以及洋务派并没有立即消失。
在此之后,张之洞于1901年还承办了很多洋务,新设很多新式学堂,重点是集中于教育与工业。
到了后来清政府解体之时,洋务运动也随之一起消散。
总体来说,我对张之洞的在洋务运动中认识是,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来居上的领袖,他承接着前期洋务运动者的劳动成果,以一股济世胸怀和强大的实
践能力,努力推进了洋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了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开创者李鸿章同样了不起的高度。
并且坚守到了洋务运动的最后一步。
然而因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最终洋务运动告以失败,但张之洞的所作所为没有失败,它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回过头,再来思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编者对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的排序问题,我想编者是按照他们在洋务运动中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奕䜣、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开创者排在最前,李鸿章与左宗棠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前期与中期排在了中间,而张之洞见证了洋务运动的中期与后期,作为洋务运动的守卫之人排在最后。
参考文献:
[1]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96.
[2]xx.xx全集[M].xx:
武汉出版社,200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