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缮项目施工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规范古建筑修缮项目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的修缮项目,是施工组织与管理各阶段中应执行的基本工作程序。
其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的修缮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术语(一)设计文件古建筑修缮项目施工前,设计单位根据文物保护原则与目标编制的勘察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在项目施工中编制的其他技术文件的总称。
(二)施工技术文件施工单位根据设计文件,在施工阶段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等技术文件的总称。
(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为指导项目施工技术、经济和管理而编制的综合性文件。
(四)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单位针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进一步明确修缮项目的重点部位和工序、关键工艺,以及确保施工质量的技术文件。
(五)现场平面布置施工单位依据设计文件要求和现场情况,确定修缮项目施工用地范围内的功能分区、临时道路、各类线路走向和各种设施位置等工作。
(六)项目部施工单位针对具体修缮项目施工组建的项目管理机构。
项目部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各专业负责人、质检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等人员组成,进行项目施工的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动态管理各施工要素,全面负责项目施工的安全、进度、质量、造价等。
(七)项目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单位为实现预定的工期目标,根据各工种和各工序的相互关系,安排项目施工顺序和起止时间计划的工作。
(八)专业分包施工单位根据合同约定,将满足专业分包条件、专业性强的项目施工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其他施工单位。
(九)总体工程古建筑修缮项目施工的全部内容,包括一个或多个单位工程。
(十)单位工程具有独立设计文件、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工程。
(十一)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一般根据结构形式、构造特点、修缮部位等划分。
(十二)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组成部分,一般根据施工工艺及方法、使用材料及规格等在分部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
(十三)交接检施工中的某专业工种作业完成后,在作业面移交给其他专业工种时进行的检查,是施工单位内部的一种检查制度。
(十四)样板制作在构件批量加工、制作、安装或特殊工艺实施之前,施工单位为确保工程质量,指导施工人员熟练操作、掌握工艺要求,提前制作样板的工序环节。
(十五)成品保护施工单位在施工中针对已修缮的施工部位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受到后续施工影响。
(十六)施工资料施工中形成的技术文件、经济文件、管理文件,以及反映施工进展情况的各种资料。
(十七)设计变更设计单位在施工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修改设计文件中原定项目施工范围、内容或性质的行为。
(十八)工程洽商参与各方在施工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或设计变更要求,以洽谈方式调整、商定设计文件中原定修缮做法、材料及工程量的行为,包括技术洽商和经济洽商两类。
第四条一般规定(一)项目施工必须依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严格落实施工技术措施和要求。
(二)项目施工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等文物保护原则,保护并延续古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项目施工应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施工现场管理及修缮技术应符合文物保护、安全施工和环保等要求。
(四)项目施工应研究、采用符合古建筑时代、地域特征的传统材料、技术及工艺,注意传承与保护地方传统营造技艺;采用传统材料、技术及工艺的修缮项目施工不得分包。
设计文件中涉及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必须进行现场试验,证明安全、有效,并经设计单位确认后,方可使用。
(五)项目施工参与各方均应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对古建筑形制、结构、材料、营造技术、工艺特点、装饰特征等的研究,将研究工作贯穿项目施工全过程。
(六)施工记录、资料整理应与项目施工同步进行,全面记录传统营造技艺及修缮过程,真实反映施工实际情况。
(七)项目施工中应积极向公众展示古建筑修缮过程和研究成果,培育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有条件的施工现场应向公众开放,开展文物保护宣教活动。
第五条阶段划分古建筑修缮项目施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与保修阶段。
(一)准备阶段组建项目部,做好现场复核、图纸会审、设计交底,编制施工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及时开展上岗培训,完成施工现场布置和技术、材料、机具准备,满足开工条件。
(二)实施阶段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做好安全、技术、材料、质量、进度、造价、资料等方面管理工作,依法合规进行设计变更和工程洽商,完成合同约定任务和工期目标。
(三)竣工验收阶段应参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等要求,做好竣工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
(四)保修阶段应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做好保修阶段巡查工作,及时发现质量缺陷,界定责任归属,解决质量问题。
第二章准备阶段第六条现场复核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对照设计文件进行现场复核,并由监理单位旁站监督。
(一)设计文件确认施工单位应确认设计文件内容与文物行政部门的批复意见是否一致,相关设计负责人签字、设计单位盖章是否齐全,并能够满足项目施工要求。
(二)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复核施工单位应依据设计文件,现场复核拟修缮古建筑的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
1.原形制复核内容:古建筑的法式特征,明确真实性与完整性,测量关键部位尺寸,记录标高、平面位置等关键控制数据。
2.原结构复核内容:自下而上复核古建筑结构,明确结构形式、承重体系、受力构件等。
3.原材料复核内容:材料材质、颜色、规格尺寸、加工制作等。
4.原工艺复核内容:研究拟修缮古建筑和周边古建筑的营造技术,收集整理当地传统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三)病害和残损复核对照设计说明及现状图纸中古建筑的病害、残损情况,核对残损病害部位、病害类型、残损程度、受损数量等。
(四)修缮做法和工程量复核对照设计说明及设计图纸,核对修缮做法、工程量,确认设计文件的可行性。
(五)复核情况记录根据现场复核结果,施工单位应填写《现场复核记录》(表1-1),经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后,作为图纸会审的技术资料依据。
现场复核时应以文字、绘图、照片、录像等多种形式记录修缮前古建筑的保存状态、重要节点构造、工艺特点等,可绘制节点大样翻样图、彩画小样,描拓重要纹饰,三维数字化记录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等重要装饰构件。
第七条图纸会审现场复核完成后,业主单位应组织(或委托监理单位代为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会审设计文件,由施工单位按专业分类整理问题,汇总后形成《图纸会审记录》(表1-2),并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签字确认后交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第八条设计交底图纸会审完成后,业主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进行设计交底,并在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比对、确认。
设计交底应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单位向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说明修缮项目施工的范围与概况;古建筑价值特点、保存现状、保护内容;保护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做法说明、材料要求、操作流程、工艺要求;施工的重点难点、样板种类等内容。
2.设计单位解答《图纸会审记录》中所涉及的问题。
3.施工单位应按专业汇总、整理设计交底内容,填写《设计交底记录》(表1-3),经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业主单位签字确认有效。
如需设计单位补充相关图纸,应在《设计交底记录》中予以明确。
4.设计单位应根据设计交底情况和《设计交底记录》修改、补充完善设计文件。
第九条施工组织设计(一)“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单位应根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填写《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表1-4),经施工单位内部审定,报监理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二)“施工总进度计划”报审1.“施工总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附件内容。
施工单位应根据合同工期、具体修缮项目施工特点及实际情况,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明确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和时间节点,并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组织施工。
2.“施工总进度计划”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及合同规定,明确表达项目施工过程和主要施工流程之间的联系,反映施工组织、修缮工艺、工序、技术流程等,并考虑不可预见因素影响。
3.项目负责人审核同意“施工总进度计划”后,应填写《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表1-5),报监理单位审查批准。
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按时报送实际进度计划。
(三)项目施工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1.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组成内容,应在开工前由项目部根据项目施工实际情况组织编写。
2.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应符合项目施工特点,能够指导实际工作。
3.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施工,发生紧急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第十条现场布置(一)现场平面布置1.施工单位依据设计文件要求和现场情况,研究确定施工范围、现场功能分区,明确临时道路、各类线路和配套设施的走向、位置,绘制《现场平面布置图》。
《现场平面布置图》应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附件内容。
2.根据现场条件,应分别设置修缮区、办公区和生活区。
修缮区包括各工种材料加工场地、库房、新材料构件堆放区、老旧材料构件存放区及施工垃圾堆放场地、临时厕所等;办公区包括办公管理用房,不具备条件的,应在现场设置管理值班室;生活区包括职工生活用房和生活垃圾堆放场地,原则上不得设置在保护范围内。
3.应明确现场施工运输道路、主要排水口位置,现场临时水源、电源、总配电箱、临时消防设施位置及敷设线路等内容。
4.布置要求1)修缮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应符合安全、消防、卫生和环保等要求。
2)功能分区、临时占用场地和临时道路、线路、设施布置等应满足项目施工要求,便于场地运输,满足人员管理需要,不得影响古建筑及其附属文物安全。
3)办公区应配有固定的办公管理用房。
办公管理用房是项目部日常办公、召开例会、存放施工资料的场所,应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项目部人员和岗位职责介绍、现场平面布置图、施工总进度计划、主要规章制度、24小时联系人和电话、监督部门电话应明示。
4)材料加工车间(棚)应远离居民区、游览区,确保场容整洁、道路畅通。
(二)现场文物记录和临时性保护1.施工单位应在项目施工实施前逐一记录项目施工范围内的非修缮建筑、附属文物、古树名木,内容包括名称、位置、数量、现状等。
2.施工单位应划定修缮建筑本体、非修缮建筑、附属文物、古树名木的安全范围,做好临时性保护。
3.施工单位根据现场记录结果,填写《现场文物(古树)记录》(表1-6),并附照片说明,由监理单位、业主单位签字确认。
(三)现场围挡和标识1.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需要设置施工围挡。
围挡应稳定、坚固,发挥防护作用;围挡形式、材质、颜色应与周边景观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