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因工程学论文

人因工程学论文

人因工程学论文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从最原始的完全依靠自然的生活(比如采集食物、狩猎以及逃避猛兽的追捕)到逐渐学会制作简单的工具,再到各种复杂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人类经历如此漫长的道路,才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使用各种技术生产大量的产品和设备,其中包括我们的祖先所不可能想象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技术发展与人的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他们的关系就是人们开始研究人因的起因。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些工具、装置、设备或机器的使用十分不方便,而只要稍加改动,用起来就会舒服的多。

这些只是非常简单的人因工程学的应用。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加深,人因工程学学也越来越深入与技术融合再一起,同时也越来越深入地溶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例如在各种日常用品,家用摄像机、浴盆,电视机的遥控器等都非常典型地应用到人因工程学。

下面将对人因工程学这门学科从总体进行认识并且较深入地理解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人因工程学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对人因工程学有几种不同的称呼。

美国称之为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在欧洲工效学(Ergonomics)更为流行。

有些学者称之为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人机工程,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喜欢使用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的叫法。

在具体的定义上,也没有统一。

例如国际人机工程学会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里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息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的学科。

有些学者通过对于各种定义的归结,认为人机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我们认为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应该结合人因工程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以及方法来给出。

在研究重点上,人因工程学着重于研究人类以及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产品、设备、设施、程序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重点在于人和通过设计来影响人。

人因工程学试图改变人们所用的物品和所处的环境,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工作能力和限制,适应人的需要。

在研究目标上,人因工程学有两个主要的目标:第一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简化操作、增加作业准确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第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价值需要,如提高安全性、减少疲劳和压力、增加舒适感、获得用户认可、增加工作的满意度和改善生活质量等。

在研究方法上,人因的基本方法就是对人的能力、限制、特点、行为和动机等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研究,并将之用于产品、操作程序及使用环境的设计。

它包括对人本身和人对事物、环境等反应的有关信息的科学研究。

这些信息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并且可以用来分析当设计有所变化时可能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门注重设计的科学,人因工程学还包括对设计的评价等方面。

要了解一门学科,就必须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前导期 1945之前人因工程的发展与人类的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由考古学的研究可知,在石器时代原始人已经开始发展简单的手工具、器皿,以扩展人的能力。

为了便利使用,工具与器皿的设计与製造不断地改进,虽然当时所有的改善与设计皆以试误(Trial and Error)方式进行,并非经过严谨的设计与考虑步骤,但是其成效仍然非常惊人,在二、三千年之前,人类已在埃及、印度、中国具有非凡的成就。

所以当人开始製造简单工具的时代,可以说人因工程就已发迹。

然而由于人因工程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係,所以较严谨的说法,乃起源于1800年代末期和1900年代初期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1900年代之初,Gilbreth夫妇开始致力于动作研究(motion study)和工厂管理(shop management)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可视为人因工程的先驱。

他俩的研究包括技术性工作的绩效、疲劳以及残障者的工作站和装备等。

例如,他们分析医院外科手术流程所获得的程序改进,直到今日还在使用-----那就是外科医生报出所需要的器械并将手伸向护士,护士便将该器械以适当的部位放在他手中。

原先的方法是外科医生伸手到器械盘中自己去找。

Gilbreths发现这样子很浪费时间------外科医生耗费在寻找器械的时间与注视病人的时间一样多。

2.诞生期:1945~1960虽然远自人类开始发展手工具起,有关人性因素的基础,例如心理物理学、人的绩效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工业工程、生物力学等,已发展成独立的学术领域,然而人性因素或人因工程专业的诞生却一直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后。

由于大战的发生,军事武器大量发展,创造了许多应用研究的需求,许多从事基础研究的心理学家开始走出象牙塔而参与应用研,大战末期,心理学家与设计工程师共同设计飞机驶舱、雷达与深水下声学侦测仪器。

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也于大战结束后建立了人因研究单位,期美国的从业人员多受僱于国防工业与军事单位。

在二次大战末期的1945年,美国陆军航空队(即后来的空军)和海军都成立了「工程心理实验室」同此期间,也设立了以合约方式从事工程心理研究业务的第一家民间公司。

英国此时也有「医学研究院」(Medical Research Council)和「科学与工业研究部」(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等机构致力于这类研究。

3.成长期:1960~1980一九六0年以后,人因工程专业的成长迅速,以美国为例,一九六0年时人因会会员约五百人左右,一九七0年增至一千五百人,一九八五年已经超过四千人。

一九六0年以后美国太空计画的扩充与执行,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为了确保太空人在太空旅行的安全与任务执行,必须进行许多相关的研究。

几乎所有承包太空总署计划的公司如洛克希德(Lockheed)、诺斯洛普(Northrop)、IBM等皆设置人因小组。

人因工程在1960到1980的二十年间,有了快速的成长和扩张。

一直到1960年代,美国的人因工程还只局限于国防工业领域。

由于太空竞赛和载人太空飞行的缘故,使得人因工程很快便成为太空计画中的重要部份。

4.普及期:1980之后电脑带来的资讯革命促使人因工程受到大众的注目。

人因工程已经成为报章杂志探讨电脑和人们两者间有关问题时的重要部份。

电脑科技给人因工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控制装置、透过萤光幕的资讯显示方式以及这一新科技对人们的冲击等领域有赖人因工程这一专业的贡献。

人因工程学实例实例一:听觉显示器的设计听觉显示器是人机系统中利用听觉通道向人传递信息的装置,按其所显示信息的特点可分为言语听觉显示器和声音听觉显示器。

常见的听觉显示器有电话、耳机、蜂鸣器、汽笛、哨子、号角和扬声器等。

由于听觉通道比其他感觉通道具有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反应速度快、不受照明影响和对复杂信息的短时记忆消退较快等特点,听觉显示器适用于下列各种场合;信号源本身是声音;视觉通道负荷过重;信号需要及时处理,并立即采取行动;视觉观察条件(如照明或观察位置)受限,以及显示某种连续变化而不需要作短时贮存的信息。

它通常被用于告警、导航和追踪等任务中。

一、听觉显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听觉显示器的设计必须满足人对声音信号的检测和辩认的要求。

1、信号检测。

通常,信号的出现总与一定的背景噪声相联系。

由于噪声的掩蔽作用会使信号的觉察阈限升高,所以只有将信号的响度提高到足以抵消掩蔽效应的水平,才能正确觉察信号。

在宁静的环境中,纯音信号应高于绝对阈限40-20分贝(A)才能为人所觉察。

人对纯音信号的检测效率随人号频率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而异。

低频信号较高频信号受噪声掩蔽程度轻。

声音信号的持续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内(约200-500毫秒)可以与信事情强度互相补偿。

当持续时间短于200毫秒时,人感觉到的主观响度明显下降;当持续时间超过几秒时,响度感觉不再提高,一般认为纯音的持续时间不宜短于300毫秒。

有人通过对喧闹环境中信号检测效率与信号强度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根据经验确定信号最佳水平的方法。

按此法确定的信号最佳水平落在口音掩蔽条件下测得的信号检测阈限至阈限以上110分贝的范围内。

菲德乐的研究发现,在1/3倍频带中,人的效绩是信噪比的函数。

增加该频带的信号强度或降低该频带的噪声强度对提高检测信号的效绩具有重要作用。

2、信号的相对辩认。

指对两个以上同时出现的声音信号加以区别。

对声音相对辩认的效绩主要取决于人对声音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差别的辨别能力。

一般要求作强度辨别的纯音信号的信号强度至少要高于绝对阈限60分贝(A),频率范围以1000-4000赫兹为宜。

需作频率辨别的纯音信号,信号强度应高于阈限30分贝(A)以上,频率宜在500-1000赫兹范围内。

3、信号的绝对辩认。

信号的绝对辩认指根据声音信号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方位等维度特性,辩别某种单独显示的听觉信号,多维编码可提高听觉编码数目。

波拉克对听觉信号的方向、频率、强度、重复速度、中断时间和持续时间等维度的组合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多维编码的代码数目大于单维编码,对于相等的代码数目,使用较多的维度和较少的等级(例如用八个维度,每个维度采用两个等级)的多维码方案,比使用较少指令玉攻较多的等级(例如用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采用四个等级)的方案更为有效。

二、听觉显示器的设计原则听觉显示器的传递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设计特性与人的听觉通道特性的匹配程度。

要使两者匹配,听觉显示器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听觉刺激所代表的意义一般应与人们已经学得的或自然的联系相一致。

例如尖消声应同紧急情况相联系,高频声音同“向上”或“高速”相联系。

选用的信号应尽量避免与以前使用过的信号相矛盾。

在用新的听觉信号代替旧的信号系统(如视觉信号系统)时,可将两种信号系统同时并用一段时间,以帮助人们对新的听觉信号形成习惯。

2、采用声音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维度作信息代码时,应避免使用极端值。

代码数目不应超过使用者的绝对辨别能力。

3、信号的强度应高于噪声背景,保持足够的信噪比,以防声音掩蔽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4、昼使用间歇或可变的声音信号,避免使用稳定的信号,以减弱对信号的听觉适应。

4、尽量使用间歇或可变的声音信号,避免使用稳定的信号,以减弱对信号的听觉适应。

5、不同的声音信号尽量分时呈现,时间间隔不宜短于1秒。

对必须同时呈现的信号可采取将声源的空间位置分离或按其系统的重要程度提供优先注意的指示等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