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
“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
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体现自主化。
2.说学法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有尺子,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学法: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四、说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要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用米尺、学生尺、图钉、方格纸、小方块等。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
谈话引入:学校要添置一批新课桌,工人叔叔需要知道我们课桌的长度。
你能利用身边不同的物品量一量,把结果告诉他们吗?
测量: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测量。
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小朋友说的数怎么会不同呢?工人叔叔该以谁的为准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产生测量的需要,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自然的引出需要统一的度量单位,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从而引入概念。
]
(板书:测量工具尺子)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首先认识厘米,分四步进行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即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认识刻度0、刻度1、刻度2等等,认识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
指出: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测量物品较短的)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指出: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
组织讨论: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相互说,指名说,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使学生认识到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指导学生用手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相互比划、小组比划、全班汇报)。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事先发给小组的材料袋里有图钉、方格纸、小方块等,并下座位到教室里去找一找。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最后在尺子上再看看1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在第二、三两步的教学设计上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
(4)认识几厘米
引导认识2厘米、5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2厘米和5厘米哪个长一些?你还知道其他的几厘米吗?学生相互介绍,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为了减轻难度我先让学生在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后再认识 2 厘米、5 厘米等其他长度,为后面进行估计作铺垫。
]
接着学习测量方法,分两步进行教学。
(1)量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整厘米数:5先让学生估计大约有多少厘米,在示范小刀测量方法,学生自主测量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小结测量方法。
(说明:如果有未从刻度0量起或刻度0磨损的情况怎样确定物体的长度?有必要交流,指导纠正。
充分肯定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创新精神,可引导比较,哪种量法简便.)
[设计意图:先测量整厘米数的物体,再测量大约厘米数的物体,步步深入教学。
]
三、基本训练、巩固概念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已穿插在前面的教学中完成。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设计意图: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估测能力。
]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尺,它有什么作用?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为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选择最感兴趣物体量一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
(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
1.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告诉工人叔叔了吗?学生合作测量。
2.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样?你还想说谁的表现怎样?
3.如果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你的尺子怎样?用厘米做单位还方便吗?下节课,我们学习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
这一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