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摘要:中国画作品是依附于一定的绘画媒材而最终得以展现。
在某种意义上说,绘画媒材与绘画作品关系密切;媒材的发展变化不但影响绘画的存在形式和质量,而且会影响绘画的某些观念。
在绘画发展史中,屏风作为古代传统的绘画媒介和依附,具有双重性,进一步对绘画的观念产生了影响;高温结晶色作为当代的流行的绘画材料,对岩彩画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的绘画观念,又各自的发展为绘画观念提供可能性。
材料和观念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关键词:中国画;观念;媒材;图像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中国画观念与材料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063)研究成果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媒介基础。
绘画材料是传递绘画全部精神和内容的唯一的载体,材料作为绘画意象的物质依附,最终把艺术品呈现在观众面前,除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外,材质作为依附内容,纳入审美范畴,并在很大程度上对艺术品的水准产生影响,比如绢的细腻和麻纸的粗糙感,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享受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愉悦感有很大的差异,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艺术创作可以利用它们的材质特点进行创作,从而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增加艺术品的美感同时传达出艺术家的艺术情感。
“艺术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其物质基础本身即是构成艺术品的材料,人类艺术方面的一切思想观念。
情感意识;无论其多么微妙和复杂多样,却只能通过作为其物质基础性载体的材料表现出来,因为其实体的精神本身是无法自己去进行直接呈现的。
”1基于此,绘画的承载媒材和绘画作品风格与画家的观念关系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交叉发展。
本文就试以屏风和岩彩这二者进行探讨绘画媒材和绘画观念的关系。
选择屏风作为探讨的对象,因为屏风确实在绘画形式和媒材上扮演重要的特殊角色,传统许多巨幅中国画作品大部分最初是作为屏风的绘画而产生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卷轴样式。
屏风作为绘画的承载媒材具有特殊的意义,下文会论述到这点。
另外,岩彩是科技的产物的,它作为一种典型的直接表达绘画的材质,影响绘画的观念和的视觉效果。
岩彩和传统的矿物色存在一种血缘关系。
一、屏风屏风作为自身具有二重特征。
首先,它作为绘画图像的承载,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其次,作为屏风自身有被纳入视觉审美中,作为绘画表现的对象成为画家喜爱的绘画题材。
屏风“占论中国绘画观念与材料关系谢 军 (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景物的现实生活之佳作,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画法精良、雕刻细致、结构复杂、画幅宏大,运用了成熟的套色技法并体现出浓郁的民间气息,真实记录了苏州的城市风情世相,有鲜明突出的地域特色。
三、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一)通俗易懂桃花坞年画具有鲜明的市民文化特征,贴近市民的审美要求并适应民俗民风,其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它通过对民俗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参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侧面,恰如一部丰富翔实的民俗史和地方志。
(二)饱满丰富桃花坞年画印制考究,构图饱满,以传统的雕版套印技法制作年画,彰显其浓郁的吴文化特色。
作品人物变形夸张、形象饱满,吸取了西洋画的构图,透视和明暗等表现手法,装饰性强。
此外,图文并茂亦是桃花坞年画较有特色的构图方式之一。
为了更好地交待作品的主题,多将诗词、戏曲的唱词、民歌题于空白处来丰富画面,迎合市民的审美需求。
(三)画面精细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刻工精细,线条简洁明快,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工艺精湛,创作的人或物脉络清晰、丝毫毕现、栩栩如生,形成了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俗艺术的独特韵味,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艺术风格。
(四)设色高雅桃花坞年画设色典雅,多将大红、桃红、黄、绿、紫(或蓝,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和淡墨等颜色交错地分布,画面对比跳跃、热烈欢快、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表现出了鲜明的乡土气息。
由于淡墨的恰当应用,起到了画面谐调的作用,既鲜明中带有雅致,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温雅。
四、文化内涵在民间具有实用价值的桃花坞年画除了张贴门墙之外,还可用于灯画、床帏、桌围。
现在桃花坞年画中的形象设计、色彩配置、构成理念等众多元素被包装,服饰和家居用品等渗透吸纳,重新组合于现代服装、刺绣、伞具、陶瓷等生活用品中,可见年画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年画的发生、发展与广泛传播,充分体现了中国广大民众普遍文化信仰和习俗心理需求,有着深深的民俗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福、禄、寿的终极理想。
在传统桃花坞年画中经常运用谐音寓意来表达民众祈望人寿年丰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亦运用借物的手法来表达祈神辟邪或吉祥喜庆的寓意。
可见年画的民俗功能和文化内涵是多样而丰富的,既能体现出崇拜和信仰等习俗文化观念,也有社会伦理教化和传播的实用功能。
它寄托着吴地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苏州民俗百态的变迁。
参考文献:[1]薄松年.中国年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2]刘素珍.苏州桃花坞传统年画传统题材浅议[J].上海工艺美术.2003(4).[3]吕胜中.中国民间木刻版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冯敏.新春吉祥画—中国木版年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美术与设计・77大众文艺78据着一定的 三维空间并对其所处的三维空间进行划分;屏风也是一种绘画媒材,为绘画提供了理想的平面”。
2屏风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一种,具有分割空间和遮挡隐私的功能,它还具有正和背之分,两面均可做视觉图像,同时还隐喻了空间的主和次,或者暗示了男性和女性的空间隐喻;它显示了屏风所有者的社会地位,为了使屏风所分割的空间扩大或增加审美因素,对屏风做了艺术处理与表现,上面配置美术作品,或运用绘画手法或雕刻手法进行艺术的处理,屏风不但有实用感还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
使单纯的具有分割空间的功能的屏风同时也是艺术品。
屏风绘画适合屏风的材质而产生,同时也结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屏风获得独立地位极有可能是在汉代和汉代以后……最终把自己界定为带有边框的绘画。
”3汉代屏风有绘画或刻画的图像,直到汉代以后,屏风图像才作为画中画出现,上面绘有山水、人物、屏风作为绘画图像出现,上面绘有其它图像,汉代时期开始屏风就以艺术形式而独立存在。
屏风的多部分组合和可以折叠性,给屏风的艺术创作观念带来了空间,或单独成幅,或联起成一幅。
可以称一字型摆放,或者不规则的“z”字形摆放。
而且两面均绘艺术作品。
在汉代以后,屏风的独立的艺术审美功能逐渐明晰起来。
屏风从绘画媒材转化到绘画图像,体现了汉代绘画观念的转变。
因为画家发现屏风所具有的多重功能和优点,屏风没有作为画中画出现时候仅仅作为空间的分割实物存在,作为审美图像进入作品后,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材料决定观念,这是物质决定意识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屏风以绘画图像进入画家的视觉审美范围;作为审美图像艺术品种反复出现,作为画家的描绘对象,因为屏风具有可以承载艺术作品和分割空间的功能,实用和审美兼备。
最终确立一种绘画形式。
典型的《重屏会棋图》和《韩熙载夜宴图》。
屏风从媒材转向绘画图像可以说是历史性的转变。
图像的反复出现,甚至在一件作品中反复出现屏中屏,传达了画家的一种视觉观念,扩大视觉图像的含量和某种观念。
在此后的绘画作品中,屏风作为绘画借助这点,可以扩充作品的内容含量的空间感和视觉感;屏风自然作为视觉审美对象进入绘画,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和《勘书图》三件作品的共同点“他们都把屏风作为关键的视觉对象……画中的每一个屏风图像……探寻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表现方式……视觉感知方式。
”4把绘画媒介作为绘画的视觉审美纳入到作品中,是绘画观念的一种变化,作品通过屏风传达出中国画空间和内容的一种丰富性,对作品进行了视觉的分割,观赏者随着画家的精心设计进入一种视觉的陷阱。
《重屏会棋图》“这幅画最初是出现在一扇独立屏风上的,只是在进入宋代宫廷后,才被装裱成横卷……这件作品的根本特征是展现图像和媒材之间的张力……希望告诉我们媒材和图像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了产生出另一方,每一方都努力声称自己的首要地位。
”5此图中,画家让观赏者吧画中的平面图像看成一个现实存在,有意混淆视觉,使观赏者相信画中描绘的屏风是作品空间的真实部分,同时,把观赏者自身置于画中,仿佛就在四位主人公的旁边,营造了一种幻觉空间和视觉隐喻,当观赏者认为画中的屏中屏不是真实时候,实际有走进了画家借助屏风的特殊性设计的幻觉即,观赏者承认了作品本身,将画在屏风下棋的人和物看成真实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还原作品最初情景,作品是装裱在一架屏风之上,我们看作品时就会感到屏风上有一件作品,作品上又有一件屏风,而屏风上又画一屏风,吧真实的世界和虚幻的世界连在一起,或者将二者的界限淡化,视觉隐喻更加丰富。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绘画媒材作为传达绘画观念的手段,同时也作为图像进入绘画中,它传达出一种绘画观念,进而成为传达观念的符号。
二、高温结晶色“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艺术的风格”。
6重彩发展到当代,中国画中出现岩彩画,它区别于传统的重彩绘画,传统的依附材质是绢或纸,因为传统的石色颗粒细腻,经过胶的调和就可以于绢或纸牢固的结合,特别是绢上运用石色,使得绢的材质和石色材质互相彰显。
中国传统画法中有托色就是针对绢本运用的,托色使得色彩更加厚重又清润,薄中见厚,这些事中国画设色的审美要求。
纸的托色效果就不如绢的效果明显,所以托色画法不经常运用纸质绘画。
可以说,材料的物理属性影响或决定画法和观念。
“工具材料的差别实质上是意识和观念上的差别的一种直接体现。
中国画的本质中基本的工具材料占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7传统矿物色色相较少,随时代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表现时代特征,时代向前发展,在高科技下应运而生了高温结晶色;反过来,高温结晶色的产生,促使画家的观念的改变。
高温结晶色具有传统矿物色的优点,又有传统矿无色无法比拟的长处,传统矿物色颗粒基本都很细,正是因为细,所以才能在较为薄的绢或纸上依附。
高温结晶色颗粒同一色相颗粒有不同粗细,这样,对颜料技法的运用就发生变化随之是绘画观念的变化。
“绘画材料的演变带来技法演变,技法的改变又丰富和发展绘画理论体系”。
8传统的石色要求多遍的薄施,达到薄中见厚清润不燥气的效果,高温结晶色因为颗粒的大小差异,画法上和传统的画法有所不同。
画家可以表现自己观念,不受传统画法的约束;粗细颗粒可以结合不同的浓淡胶水调配后进行重叠或泼洒,打破了传统的石色的的用色方法,作品形成了一种既和传统视觉审美不一样的效果,又借鉴传统的石色技法,在胶的辅助下,高温结晶色可薄可厚,可工整近视与工笔,可泼色类似于写意作品,产生具有时代审美的新的绘画观念。
对材质的要求也相应的有所差异,当代画家制作岩彩绘画作品运用的是有厚度,坚韧度好的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