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_董进才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_董进才

收稿日期:2010-06-15作者简介:董进才(1967-),男,河北石家庄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黄玮(1987-),男,浙江温州人,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董进才1,黄 玮2(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2.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通过对国外50年来发表的一部分重要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整理,旨在理清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重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论模型进行梳理,概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特点,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模型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1)01-0112-05尽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便开始涌现出大量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 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的文献,但直到1953年美国学者Bo wen 首次给出商人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才逐渐规范起来[1]。

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伴随北美新大陆经济的急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单一追求利润的商人和企业家开始逐渐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弱势群体[2],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因此开始走向繁荣。

目前,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内涵、分类、产生机理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都有过充分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对50多年以来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过程,提出未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方向。

一、文献期刊选择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期刊文献的选择采用的是卢昌崇(2010)所提出的用来筛选国外理论研究综述作为翻译对象的/五条选择标准0[3]。

1.与专题(主题)的相关性。

本文所采用的国外期刊文献的标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及模型研究有一定贡献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文献,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少数实证研究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有突出贡献的文献。

此外,对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产生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关的文献(如企业社会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等),本文仅选择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分论文进行介绍和分析。

2.刊发期刊的影响因子。

本文采用的期刊可以分为两个来源:一是国际顶尖经济管理研究杂志,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 w (AMR)、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C MR )等;二是国际顶尖企业伦理研究杂志,如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B EQ)、Journal of Business E thics (JBE)等。

相比同类期刊来说,所选期刊影响因子都是比较大的,#112#第1期(总第156期)2011年1月财 经 论 丛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 ics No.1(General,No.156)J an.2011具体的影响因子如表1所示¹。

表1 文献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名称影响因子5年来影响因子AMR 6112581210AMJ 6107971670CMR 1110921142BEQ 0196911235JBE 11023115113.文章的引用率。

本文所选期刊文献绝大部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研究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

文献主要选自EBSC O 和JSTOR 数据库的大约53篇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文章,并从中筛选了20篇左右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界定和模型构建有一定贡献的文章。

4.所选文献作者的概况、作者在该研究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所发文章的刊物档次以及作者的学术地位。

本文所选期刊文献的作者均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如K.Davis 和A. B.Carroll 等。

这些学者刊发的文章大多刊登于国际知名期刊,且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均做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对他们所刊发的绝大多数文章进行了细致分析,旨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研究的权威文献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5.专题文章主题的层次性、逻辑性以及时间脉络上的衔接性。

本文根据研究时间的推进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研究的演化和发展进行动态分析,旨在通过对每个特定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深入分析该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特点,并以此来预测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可能的方向。

二、各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研究述评(一)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商人社会责任定义研究阶段1953年Bowen 的5商人的社会责任6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

Bowen 将商人社会责任(B usinessman Social Responsibility,B SR)定义为商人以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念为基础所进行的决策和制定生产经营规则的义务[2]。

尽管这个定义的内涵并不十分具体,但它的提出引起了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从而促进了人们从之前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和评价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转变。

Davis (1960)对B owen 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他指出商人社会责任是商人出于非直接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目的而实施的有利于社会的决策和行为[4],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责任刚性原则(Iron Law of Responsibility,也称/戴维斯原则0),创新性地指出商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与其社会能力相一致。

此后,Davis (1967)再一次对他之前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社会责任是商人出于道德的要求和其他人的看法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5]。

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的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应为谋取社会利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更多的只是把企业家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简单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商人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二)20世纪70年代初期:企业社会责任(C SR)研究初步成型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协会(C 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以下简称C ED)出版的5商业组织的社会责任6不仅罗列了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还阐述了这些主体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种类。

此外,该报告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由三个方面组成,由内向外构成三个同心圆,从内层到外层依次为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经济责任与正在变化的社会价值观的结合、新出现的社会责任。

这种观点形成了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0(Concentric Circles Model,如图1º)。

#113#董进才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¹º数据来源:C om mitte e f or Ec onomi c Deve lopm ent.Social Responsi bi lit y of Business Corporati ons [R].Ne w York:Author,1971:15-16.数据来源:外文数据库We b of Science 中的Journal Ci tati on Repo rts (JC R),本表所用数据取自JCR2008年报告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查询部分)))JC R Social Scie nc es Editi on.图1 CED 企业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 1972年,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界发起了一场关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辩论。

之后,Davis (1973)通过对之前研究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归纳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系列原因。

此外,在综合一些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Davis 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法律要求之外、从社会利益角度出发的一系列行为[6]。

这个定义在原有的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基础上给企业社会责任增加了一个新的分层)))法律责任,为企业社会责任分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CSR -CSP 研究鼎盛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开始逐渐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绩效(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以下简称CSP)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且有一段时间这两个定义被严重混淆[7]。

Sethi (1975)首次对CSP 进行了度量,将其分为社会义务(经济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自发性的道德行为)和社会响应(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样的一个分类使学者们开始重视企业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的重要程度及其履行顺序的研究[8]。

Carroll (1979)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CSP 三维模型)))企业社会责任观、企业社会响应观、企业社会价值观,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企业自由决定的责任[9],并进一步阐述了各个责任的定义、范围及其重要性。

Carroll 的研究可谓是对之前研究的一个集成,企业社会责任定义自此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Carroll 的C SR 定义得到之后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因此80年代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研究相对减少了许多,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范畴。

为数不多的关于CSR 定义的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Jones (1980)的观点,他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归纳为两种,即概念的定义和概念的应用。

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对除股东之外的社会团体的非经济和法律性质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以一系列社会产出和社会表现来衡量的,而应该看成是企业为社会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所做的决策[10]。

该定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从过程角度而不是结果角度去理解企业社会责任。

尽管该观点并没有在理论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却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外延范畴定义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CSP 的模型构建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Wartic k 和Corhran (1985)的研究,他们指出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社会响应过程和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可以使企业与社会领域的三大主导方向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即产生与社会责任准则相关的理念导向、与社会响应过程相关的制度导向以及与社会问题管理政策相关的组织导向,企业社会绩效为衡量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强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标准[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