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的高频词总结

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的高频词总结

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的高频词总结1、比①<动>并列;挨着。

《梁书王筠传》:“吾得比踪昔人。

”②<副>接连。

《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③<动>勾结。

《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

”④<动>比较。

《涉江》:“与天地兮比寿。

”⑤<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

⑥<副>都,皆。

《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

”⑦<副>近来。

《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岙剧。

”⑧<介>等到,及。

《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

”⑨<介>为,替。

《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

”⑩<介>比起……来。

《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结党营私。

《管子•法法》:“群臣比,则蔽美扬恶。

”2.集结,聚合。

《韩非子•初见秦》:“天下又比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2、踣bó①<动>向前仆倒。

《捕蛇者说》:“饥渴而顿踣。

”《家有名士》:“果倒踣”。

②<动>事情遭受挫折。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③<动>败亡;破灭。

《管子•七臣七主》:“故设用无度,国家踣。

”pòu<动>毁坏,破碎。

《吕氏春秋•行论》:“将欲踣之,心高兴之。

”3、俾bǐ<动>使。

《元史彻里》:“俾常侍左右。

”bì<名>同“裨”,益处;裨益。

王维《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谋夫起予,哲士俾我。

”4、便biàn①<名>便利;方便。

《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动>有利于。

《信陵君窃符救赵》:“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③<形>简便,轻便。

《冯婉珍》:“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④<副>就,即。

《孔雀东南飞》:“槌床便大怒。

”⑤<连>即便,即使。

《兵车行》:“便至四十西营田。

”pián ①<形>安逸。

《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②<形>口才好;能说会道。

《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

”【便嬖】受宠幸的亲近小臣。

《孟子•梁惠王上》:“便不足使令于前与?”【便宜】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明史马文升传》:“数条上便宜。

”5、绌chù①<名>缝。

《史记•赵世家》:“黑齿雕题,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②<形>不足。

《记丐侠》:“而绌于资斧”。

③<动>通“黜”。

贬退,罢免或降职。

qū<动>通“诎”。

屈服。

王安石《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责以信义,告之利害,客绌服不能发口。

”6、侪chái①<名>类;等。

《虞初广志》:“吾侪小”(吾侪: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们”。

)②<副>一起;混同。

《列子•汤问》:“长幼侪居……男女杂游。

”③<动>相为配偶。

《汉书•扬雄传》:“侪男女,使莫违。

”【侪辈】同辈。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谦,又与遂同时侪,于是交与语移时,不及军事。

”【侪流】同类的人,同辈。

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铭》:“复拜中书舍人。

既至京师,侪无在者。

”【侪伦】同辈。

7、敕chì①<动>告诫;告谕。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②<名>君王的诏命,诏令。

《后汉书史弼传》:“乃豫敕断绝书属。

”③<动>整顿;整治。

《韩非子•主道》:“贤者敕其才,君因而任之。

”<形>同“饬”。

严谨。

《诫史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

”【敕戒】警告,儆戒。

【敕勒】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

【敕厉】告戒勉励。

【敕命】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

2.皇帝封赠的诏令。

《清会典事例•中书科•建置》:“六品以下授以敕。

”【敕使】传达皇帝诏书的使者。

【敕授】唐代封授六品以下的官称敕授。

【敕书】唐代皇帝写给大臣僚属表示慰问或训诫的文字。

8、昶chǎng白天长。

用于人名《家有名士》:“唯父昶异焉”。

chàng通“畅”。

舒畅。

嵇康《琴赋》:“固以和昶而足耽矣。

”9、伺sì①<动>侦察;探索。

《童区寄传》:“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

”②<动>守候。

《明史马文升传》:“夜持弓矢伺其门。

”③<动>等候。

《柳毅传》:“凝听翔立,若有所伺。

”10、第dì①<名>次第;次序。

《虞初广志记丐侠》:“毕事而次第发还之。

”②<名>官僚和贵族的住宅。

《宋史岳飞传》:“帝初为飞营第。

”③<名>科举考试的等级。

成绩好为“甲第”、“上第”,考中了叫“及第”,没考中叫“落第”、“下第”。

《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芋老人传》:“书生用甲第为祖国。

”④<副>但;只管。

《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⑤<副>只;仅仅。

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⑥<连>只是;但是。

表示转折。

《与妻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⑦词头。

用在整数的前边,表示次序。

《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郞,窈窕世无双。

”《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第家】世家。

【第下】对公侯大官的敬称等于“门下”、“阁下”。

11、殆dài①<形>危险。

《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论语》:“思而不学则殆。

”②<副>近于;几乎。

《容斋随笔》:“殆欲下跪。

”③<副>大概;恐怕。

《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④<形>通“怠”,懈怠;懒惰。

《商君书•农战》:“农者殆则土地荒。

”12、贷dài①<动>借;借出;借入。

《清史稿陶澍传》:“不出易,不假贷。

”②<动>宽恕;宽免。

《书博鸡者事》:“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宁。

”13、笃dǔ①<形>忠诚;厚道。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形>坚定。

《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③<形>(病)重。

《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④<副>很;非常。

《旧唐书于修烈传》:“笃好坟籍。

”【笃论】正确、恰当的评论。

【笃行】力行其事,不改初衷。

【笃学】专心学习。

14、登dēng①<动>升;由低处到高处。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

”②<动>进入;踏上。

《孔雀东南飞》:“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

”《石壕史》:“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③<形>庄稼成熟。

《孟子•滕文公》:“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④<动>登记;记载。

《周礼•遂人》:“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

”⑤<副>立即;立刻。

常“登即”、“登时”连用。

《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⑥<动>穿。

《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登第】【登科】应试得中。

科举考试分等第,故云。

《宋史张咏传》:“而三人者悉登科。

”【登假】对帝王死去的讳称。

【登衍】丰收。

15、递dì①<动>交替;顺次。

《察变》:“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

”②<动>传递。

《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名>驿车。

白居易《缚戎人》:“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

”【辨】传,递。

两字都有“传递”的意思,但“传”多是传给他人或后代的意思,而“递”是讲一个一个地更替。

【递代】更迭。

【递衣】几个人交替服用一套衣。

【递铺】递送公文书或货物的驿站。

16、凡fán①<形>平常;平庸。

《赤壁之战》:“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②<名>人世间;尘世。

司空图《携仙箓》:“仙凡路阻两难留。

”③<副>凡是,表示概括。

《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者。

”④<名>大概;大略。

《汉书•扬雄传》:“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

”⑤<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

《三国志吴书十》:“凡守九县。

”《出师表》:“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凡鸟】1.家禽,比喻普通平常。

曾巩《鸿雁》:“性殊凡自知时,飞不乱行聊渐陆。

”2.指庸才。

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题门上作‘风’字而去……‘凤’字,凡也。

”17、构①<动>架木。

《五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②<动>交;结。

《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③<动>构筑;造成。

《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④<动>构成;造成。

《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⑤<动>罗织罪名对人陷害。

《柳毅传》:“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

”《左忠毅公逸事》:“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

”⑥<动>挑拨离间。

《殽之战》:“彼实构吾二君,寡君得而食之,不厌。

”【构兵】交兵;交战。

【构扇】连续煽动。

【构赏】悬赏。

【构逆】谋叛《北史来护儿传》:“及宇文化及构逆。

”18、会huì①<动>会合;聚集。

《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动>会盟;宴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又】会见;见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

”《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③<名>机会;时机。

《<指南录>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④<名>节奏。

《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

”⑤<动>领会;理解。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⑥<副>适逢;恰巧遇上。

《宋史张咏传》:“会李沆、宋堤、寇准连荐其才。

”⑦<动>能。

《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

”⑧<副>当然;必定。

《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