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边坡监测方案

高边坡监测方案

梅州市梅江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一期Ⅰ区客天下边坡监测施测方案
广东省梅州市粤东测绘公司
2011年8月4日
1、工程概况
本监测项目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东山村圣人寨的“中国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内一期Ⅰ区工程,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8′47.8″~116°09′04.6″,北纬24°15′39.1″~24°15′54.5″,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地貌。

监测区连接省道S333线,附近有G205及G206国道,西南面约9km为梅河高速、梅汕高速、梅龙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水路可通过梅江、韩江直达汕头等地,交通十分便利。

根据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编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结合场地边坡开挖裸露的岩土工程特征,边坡的岩土体主要有震旦系黄连组(Z2h1)、侏罗系(J)、第四系(Q)。

监测区内地层分布较多,地层倾角稍陡,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地层岩性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地层岩性条件对工程建设影响中等。

监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层状基岩裂隙水二大类。

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按永久性边坡进行支护设计。

2、本技术设计的编制依据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2007);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本项目监测目的
(1)对高边坡进行稳定性监测,实施动态施工,确保安全、快速的施工。

(2)评价边坡施工及其使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并作出有关预测预报,为业主、施工单位提供预报数据,合理采用和调整有关施工工艺和步骤,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为防止滑坡及可能的滑动和蠕变提供及时技术数据支持,预测和预报滑坡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及危害程度等,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注:监测点总数可以根据具体分布视现场环境和要求增加或减少。

5、平面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
(1)平面基准点的布设
为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拟在监测区域外围、位置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编号为基1、基2、基3的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3个,具体图形见图2所示,待基准点的标石、标志达到稳定后开始观测(稳定期根据观测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一般不少于15天)。

图2 基准网示意图
(2)平面基准点的埋设
为了提高基准点对中、整平的精度,基准点的埋设规格采用强制对中基座。

且采用强制对中基座(由专业测绘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荣获过国家专利产品称号)。

具体的基准点标志埋石样式见图1所示。

图1 平面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3)平面基准点的测量
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一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技术要求如下:
等级
最弱边边长
中误差(mm)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边长
相对误差
一级±1.0 200 ±1.0 1:200000 监测基准点采用的是独立坐标系,观测采用的仪器选用徕卡测量机器人TS30,其测角精度:±0.5秒,测距精度:0.6mm+1ppm,通过小三角测量及平差计算出三个基准点的坐标。

6、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
(1)高程基准点的埋设:拟在监测区域外围、位置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布设编号为N1、N2、N3的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3个,高程基准点与平面基准点可以为同一点,也可以在水平位移监测基准
点的旁边重新埋设深埋式混凝土基准点。

埋设示意图见图3所示。

图3:高程基准点标石埋设示意图 单位(mm )
(2)高程基准点的测量: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一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技术要求如下: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
并尽量不替换观测人员。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7、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量
采用钻探法埋设2个编号为G1、G2的工作基点,与3个基准点
6
构成控制网统一观测。

8、监测点的布设和测量
(1)监测点的埋设:
①土体上的监测点沿边坡坡顶按约20-30m的间距,采用冲击钻孔置入法埋设约30个水平位移沉降一体化监测点,编号为T1~T30;以及在坡面按方格网约20-30m的间距,采用冲击钻孔置入法埋设约20个水平位移沉降一体化监测点,编号为C1~C20。

②岩体上的监测点拟采用砂浆现场浇固的钢筋标志,凿孔深度不宜小于10cm,顶部应露出地面5cm。

(2)监测点的测量:
①水平位移的观测: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以平面基准点作为测量控制基准点,通过测量出每个变形监测点的坐标检测监测点的位移变化。

其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
②垂直位移的观测:按照二级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施测,每次垂直位移观测前均应对高程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校,确定其点位稳定可靠后,才对监测点进行观测。

高程基准点联测及监测点观测均应组结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

其观测技术要求如下表:
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
水准观测的限差(mm)
不替换观测人员。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在搅拌机、卷扬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9、裂缝观测
(1)测定裂缝的分布位置和走向、长度、宽度并统一进行编号。

(2)每条裂缝布置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最末端。

每组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采用埋入式的金属杆标志。

(3)对于数量少、量测方便的裂缝采用小钢尺或游标卡尺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求得变化值。

(4)裂缝宽度数据量至0.1mm,每次观测后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并拍摄裂缝照片。

10、建筑物沉降监测
了解边坡上的建筑物主体沉降变化情况,在建筑物承重柱体上或沿纵横轴线上布设约10个测点,编号为F1~F10。

按照二级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施测,每次垂直位移观测前均应对高程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校,确定其点位稳定可靠后,才对监测点进行观测。

高程基准点联测及监测点观测均应组结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

11、警戒值的确定及应急措施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工程监测项目提出以下警戒值:
边坡水平及垂直位移:最大值取30mm,警戒值为25mm,每天发展不得超过3mm。

当监测项目超过其警戒值时,必须迅速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对支护方案进行修改,待加固处理后方能进行下一级施工,一般应急措施有:
(1)迅速原位回填夯实,保证警戒值不再增大;
(2)停止施工、修改支护方案,再进行加固。

12、监测周期及频率
(1)所有监测点、监测设备的安装埋设均在边坡完成坡顶截水沟后开始埋设,并测试各项目的初始读数;
(2)边坡监测按规范要求周期为二年;
(3)如遇大雨或变形急剧变化时,应加密监测,危险时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

(4)边坡监测期间第1-6月每月1次,第7-12月每2月1次,第13-24月每3月1次,测量次数暂定为13次。

13、监测资料的信息反馈
监测资料采用动态反馈。

若发现位移、沉降等出现异常或达到(超过)警戒值时,应立即口头向业主报告;一般情况(边坡处于正
常状态)在外业工作结束后三天内向业主提交监测简报;全部监测工作完成,10个工作日内提交正式监测报告。

14、监测人员结构
15、质量保证措施
为了提高变形监测的精度,在变形点的监测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五个固定”原则,所谓“五个固定”,即通常所说的变形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变形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作业人员在每次观测时应详细记录边坡监测情况,检查各读数是否正确无误,各项误差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

做到记录清晰、齐全,计算准确无误。

检查员应及时对成果数据进行检查验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审核员负责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

十六、监测成果的提交方式
(1)每次观测完成后,及时向甲方反馈观测结果,若测量后发现位移或沉降量较大,立即向甲方汇报;若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每次测量结束后3天内向甲方提供观测初步报表。

(2)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正式成果报告,包括如下内容。

①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点分布示意图;
②所有监测点的各次监测成果表;
③“时间――位移/沉降量”综合曲线图;
④监测分析报告;
⑤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检定证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