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人役权制度之探析
【摘要】:罗马法中的人役权制度仿效地役权制度而产生,通过对罗马法中该制度的演化、功能及该制度的现代发展概况的探析,我们发现起源于罗马法的人役权制度对中国民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罗马法;地役权;人役权;人役权制度
一、罗马法中人役权制度的演化
罗马法的役权包括地役权和人役权两种。
但最开始时,在罗马人当时的观念中,对于他人土地进行利用的形式只有地役权。
所以,当时,一切对他人土地进行役使的权利都叫作地役权,役权即指地役权,役权是当时唯一的他物权形式。
人役权在罗马历史上的出现较地役权为晚〔1〕,是仿效地役权而来。
人役权是指为特定人的利益而利用他人所有之物的权利,即以他人的物供自己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在古罗马,土地原本公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公有制逐渐被私有制所代替,各家庭在土地上标明界线、各占一方,但在通行、引水等其他必需借助他人土地利用方面,允许对他人土地进行一定利用,以保证各方土地价值的顺利实现。
对于这种为了自己土地需要而利用他人土地的状态,罗马人从直观的角度出发,视为是一种土地对土地役使的权利,〔2〕称为耕作地役。
最早的四种地役包括步行地役、兽畜通行地役、货车通行地役、引水役权。
后来耕作地役的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的发展,又产生了架梁地役、支撑地役等地役权形式,城市地役由此而生。
耕作地役和城市地役合称地役权,是罗马法中最早产生的他物权形式。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物之利用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决定了罗马人对他人物的使用,不可能仅限于只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已之物而利用他人之物。
一方面,有些原公有的习惯即为为个人利益而对他人物的利用存在着。
另一方面,随着罗马人对于他人物利用的深入,有时已不限于土地与土地之间利用,而纯为了个人需要而生利用他人土地的必需。
这些物之利用情形都需要用适当的物权形式来表现。
”役权不再是典型的,当事人可以将任何一种同役权的一般品质相关的使用权确定为役权。
”在《学说汇纂》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和一般地役权不相符的地役权,比如,在某块土地上放牧、烧制石灰、采掘泥沙、取用竹竿等地役(D.8.3.1.1、D.8.3.3.pr、D.8.3.3.1、D.8.3.4)〔3〕这些显然已经脱离了需役地的需要而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
到罗马共和国时期,无夫权婚姻和解放的奴隶日渐增多,每遇家长亡故,那些没有继承权但又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便成了问题,为使这些人生有所靠、老有所养,丈夫和家主就把一部分家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居住权等遗赠给
妻子或被解放的奴隶。
〔4〕于是,出现了所谓”特殊役权”,即具有人役权内容的地役权。
这些所谓的特殊的地役权,因为背离地役权观念太远,已经不能为地役权概念所包含。
随着地役权范围的扩大,不再被古典法所承认,但罗马法是灵巧的,”为了使专门为个人设立遗赠的地役权成为有效,古典法学家们把这些役权曾解释为债权,现时的所有主或者死者的继承人有义务接受依此权利而实行的通行等等,并对设置的障碍负责,”最后,”这种遗赠可能转化为真正的对用益权或使用权的遗赠。
”就这样,罗马人仿效地役权观念,将为一定物的需要而对他人物的役使替换为为一定人的需要而对他人物的役使,相应地,权利模式也从物对物的利用转换为人对物的利用。
在共和中后期就出现了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奴畜使用权新型物之利用方式。
这四种权利统称为”人役权”。
用益权是指无偿使用收益他人的物而不损坏或变更其物本质的权利。
享有权利的人为用益权人,所有权人则被称为虚有权人。
根据罗马法,这种权利只能由权利人本人所享有,具有极强的人身性,不可转让和继承。
使用权,是指权利人在个人需要的范围内,对他人的物按其性质加以利用的权利。
使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与用益权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用益权包括使用及收益两种权能,而使用权之行使,则在供个人需要之限度内,使用标的物而已,故关于用益权中收益之规定,于些不适用之。
…使用权人不得移转其权利之全部或一部于第三人,或由第三人行使其权利,则又收益权与使用权之区别也。
”〔5〕居住权是指非所有人居住他人房屋的权利。
当时的居住权是受遗赠人可终身享有的权利;居住权人不能将居住权赠与或转让他人,居住权不因未行使或人格减等而消灭;另外,享有居住权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将居所出租给他人。
居住权是使用权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是涵盖与被涵盖的关系。
奴畜使用权则为利用他对人的奴隶或家畜的权利,它是使用权的一种特例或在奴隶社会的特殊用益形态(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
二、罗马法中人役权制度的功能
就人役权的功能而言,人役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物的所有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具有特定身份关系的人的生存利益或者非所有人对所有人之物的利用利益。
在罗马法中,人役权即以生活保障作为其基本功能。
罗马古时,由于家长才是民事主体,因此,除可以取得家长权的儿子外,家属中的多数人不能取得家长遗产的所有权,为使这些需要照顾的人获得生活保障,罗马人经常以遗嘱将某项遗产的使用、收益权遗赠给他所需要照顾的人,待受照顾的人死亡后,继承人再恢复其完全的所有权。
人役权的这种生活保障功能在现代民法上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
三、起源于罗马法的人役权制度在现代民法中的发展
(一)人役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现代民法中的概况
起源于古罗马的人役权制度,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在现代仍然存在着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三种形态,但其功能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生存保障向以生存保障为基础、物尽其用为趋势的方向演进。
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民法对于罗马法上的人役权制度大多加以继承,仅对奴隶和他人牲畜的使用权加以摒弃。
但上述各国规定的人役权在继承罗马法思想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其中突出的例子是规定了人役权在特定情形下可以永久化,并具有可让与性。
东亚各国在继承罗马法上的役权制度之时,则仅取其地役权规定而舍弃人役权制度。
日本民法就仅设定了地役权的规定,而不承认人役权。
但随着现代企业财产客观化,财产所有人与财产利用人分离情形较多,对于利用权人的使用收益有必要受到物权性保护,因此学者多呼吁民法典上有必要追加人役权的规定” 人役权制度,大概还有被利用的价值。
” 〔6〕我国台湾地区也对人役权制度进行了摒弃,但此项立法是否妥当,也受到了置疑。
台湾地区有学者认为” 民法”虽然不采用人役权制度,但在法律与实务运作上,却不乏人役权色彩的权利出现;况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企业财产所有人与利用人分离日益增多(如融资租赁) ,再加上对于利用权保护的重视(租赁权物权化) ,为确定利用人的地位,在一地范围内有无采用人役权之必要,殊值斟酌。
〔7〕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存在着人役权制度的生存空间。
(二)、现代人役权制度对于中国民法的意义
1、在现代民法中,人役权首先是一种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的体现,因而它可以为我国承担部分的社会保障职能。
⑴、我国立法可以采纳欧陆法上的用益权部分解决社会养老问题。
设权人可以自己保留用益权,而转让其不动产。
罗马法上的用益权是为了保证奴隶或者妇女、儿童的生活而设定,现代虽然供养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以供养与安置生活为宗旨依旧,只不过从以前的单一目标向多样化发展而已。
一般认为,用益权的基本功能在于供养与养老。
在西方社会,家庭链环中并没有中国式的”孝”,父母有责任把儿女哺养成人,而子女并无反哺义务,因此法律制度有必要继承罗马法上为解放奴隶和妇女儿童设立的用益权制度。
就中国而言,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传统孝悌观点的偏差,社会弱者无安身之道、立命之所的情况时有发生,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宜在安置生活方面借鉴西方用益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