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班级:11园林1班
姓名:陆荣幸
学号:1113020122
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儒、佛、道等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佛家思想直接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建造目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和设计的指导思想。
景观设计应该体现渊源留长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景观设计;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
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组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自然地理景观极为丰富。
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我们知道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与哲学观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就是以住宅群及外围的围沟加以围合;而奴隶社会时期的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则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到了封建社会,居住方式的封闭性就更为普遍。
这种以封闭、围合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适应多于征服,收集、积累多于寻找、探索。
这样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以聚居为
基本生活方式的民族来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封闭性的社会心理,他们认为适应自然是取得生存的最佳途径。
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囿”和《诗经》中所咏的“园”就是四周加以封闭、围合的早期园林,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人所向往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所,其实是一个封闭的盆地形的自然地理环境。
此后按此理想模式建立的文人园林都是封闭的,隐藏在高高围墙深宅大院之内,尽管园林之内的围墙留有花格窗,相互有“透景”、“漏景”,然而临街的围墙是完全封闭隔离的,这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时期典型的安居理念。
很显然我们先民自给的农耕生活方式对自然界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在不能抗拒自然力、不能更广阔的了解自然界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崇拜和向往的心理。
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将现实世界与幻想的虚拟世界结合起来,竭力用可能的形式加以模仿。
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虚幻的蓬莱三岛的向往和对山岳的敬畏,使得殷周至魏晋园林一直盛行高台和模拟蓬莱、洲、方丈三岛的造园形式,如《史记》所载:“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
”象汉武帝的上林苑、曹操的铜雀台都属此形式。
当然这些都是皇家园林形式,因为对帝王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于现实社会,他们已经不再有什么企慕,而把神话中的“一池三山”作为他们理想的乐园。
现在北京的“中、南、北海”,南京的“玄武湖”,都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后来我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出现了一大批持不同观点的哲学家,经过长时期此消彼长的斗争,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主流,而正是儒、释、道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艺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1 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
孔子虽然也有关于自然的语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自然,而是社会生活,他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可以称之为行为伦理学。
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能轻而易举的在任何设计作品中发现它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房屋设计(北京四合院)、甚至室内设计(紫禁城的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
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造园领域。
当然这样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它仅仅涉及到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如太液池、万寿山、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园林中的部分建筑,而就这些园林自身而言仍是自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
秩序的。
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士大夫多是理想主义者,而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但受制于儒家君臣思想,他们的政治抱负在统治者看来无异于荒唐滑稽的幻想,因此他们往往郁郁而不得志。
辞官归隐几乎是他们一贯的模式。
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隐士”,隐居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避世隐居只是表面姿态,梦想有一天能重新得到朝廷的赏识以实现其政治理想,才是这类“隐士”的深层本质。
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
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不少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从园林中的提名和文字就可窥其一般: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东厂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之,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河渔翁;退思园,“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
”这些官场的失败者们,在城市中购建园林,自比上古隐逸圣贤。
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
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的建造设计不只是景观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1.2 佛家思想
禅宗思想,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详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将变的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观念,他对现实社会持有消极态度。
信仰者遵循这个理念,来达到一种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精神境界,通过感受自然来体会生活的真谛。
另一方面禅宗思想有置身与现实社会中,这与他们心既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
园林中有声更觉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1.3 道家思想
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应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与应有的尊重。
“道法自然”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规,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1.4 小结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人生活环境最美的部分,作为整个国家文明和品质的象征,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但是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俗风气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变
化。
现在的园林设计师过于依赖现代的材料,缺少创作性,对园林设计认识不够深,不能够深入了解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园林设计中都是最根本,最灵魂的。
我查找一些园林相关资料,写这篇论文,也在其中对园林有了一点认识,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有小的了解,对我以后从事园林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 夏惠.园林艺术.沈阳: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