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摘要: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西方信奉“天人对立”,崇尚改造自然的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上崇奉直线,以直线几何图案为美。
因此在西方的造园活动中,几何化的规整构图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必然。
而中国则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中崇尚曲线美,只有曲线的变化才能反映出自然界不规则性的内在美。
因而在中国园林艺术表现上,以迂回曲折的线条变化,融入自然的美感。
虽然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体系,独具风格、各具特色,但他们毕竟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正文: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或者改造天然的山水地貌,人工跌山理水,结合观赏植物的栽培以及建筑的配置,从而构建了一个供人们游览、休息和居住的环境。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方式的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审美享受的对象。
世界上各个名族都有对自然美德审美要求,但只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自己的园林创作。
杨鸿勋在《江南园林论》中说:“园林史被人类征服的大自然的缩写。
用造园艺术的手段加工再现的自然风景,是理想化的、蓄以人类生活情趣的园林景象,它潜在地给人以劳动战胜自然地欣慰,而更为直接地给人以如吟诗、读画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
”园林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
对于中西方园林的分析,更有利于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使它们相互取长补短,使得中西方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
1、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差异中西方所处的不同地域环境之下,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园林艺术风格。
中西方艺术风格不同,最根本的源头是中西方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规则式园林追求的是的是秩序与控制,是一种人工化的自然;中国自然式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是自然的拟人化。
不同的追求和理想,使得中西方园林在艺术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1.1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易传》提出天人协调,“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节制自然需合它自己的法则,辅助自然应适度,效法自然地造化功能而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都是人对自然既进取又维护,适度而和谐,不同又比动而变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的回答。
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合也”,为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相生,成为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而我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遮遮掩掩中即使是小园亦可拉出很大景深,其中奥妙正在于藏而不露、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竞天择,F.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目的在于征服,他又说:“务必将自然加上夹棍,逼她画出供来”,以便更好地征服她。
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绝无和谐相容,而是你死我活得只有相克。
在西方园林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农业种植及灌溉发展到古希腊整理自然、使其秩序化,都是人堆自然的强制性的约束。
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地抗争。
所以西方人文主义是由人们对探索、利用和控制自然的兴趣作指导的。
他们肯定个人,肯定显示生活,求生存的竞争促进园林的发展。
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思想发展,是把人鱼自然相分开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
1.2实践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的思考,理性趋于具体化,因此跟中国人谈话最好多举例子、就事论事。
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跟西方人讲话则可以多谈观念、方法,他们的理论理性发达些。
从整个历史潮流来看,中国人的实践观念是较重视具体性的,中国人强调社会意识,注重如何在集体社会中进行人格修养来和社会意识相适应,而不至于遭到批评,这就形成了讲究过程、境界、精神状态的修身养性的实用主义。
西方的实用主义是功利的,他们追求个人的功利,也认为个人的功利追求最后和整体的功利是一致的。
基于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哲学观的不同,中西方传统园林的发展产生了迥异的结果。
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同秩序密不可分,从一开始就是与自然抗争,并试图征服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
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他们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
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人被动地从随同自然向改造自然进化。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改造和征服自然,因此,中西方园林各自的不同实践操作理论,正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2、中西方园林审美思想的差异中西方园林由于是在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独立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形成了双方各自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品质,蕴藏了不同的对园林的审美思想,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美。
2.1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深刻的。
中国园林一直是遵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
除绘画外,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影响至深。
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其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崇尚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静无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与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重情”的美学思想。
2.1.1中国园林的自然美中国造园主要需求的是自然界与人的审美一致性。
中国园林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寄情于山水,并从湖光山色中蕴含的自然美中抒发情感。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绝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
2.1.2中国园林的意境美追求意境的中国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介入到造园之中后,使得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注重情和景,乃至于对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景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
2.1.3中国园林讲究的是含蓄、虚幻、深沉、虚实相生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的路,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
如果说它注重造景的话,那么他的素材、灵感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步移景异,其中奥妙正在于含而不露、求言外之意,使人们置身于扑所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想之中。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了诗词、绘画中的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漏、或浅或深的效果,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使之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园林式的中国化。
2.2西方园林的美学思想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
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源于劳动者用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定胜天”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
2.2.1西方园林的人工美西方规则式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正得方方正正,呈现出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虽然在西方美学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形式,自然美本身是具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西方人认为,造园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一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
文艺复兴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
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题,对韵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出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影响。
西方规则园林那种轴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可以追求。
2.2.2西方园林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由于西方规则式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
尽管组合可以千变万化,但仍有规律可循。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打打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3、中西园林艺术风格的差异3.1中国园林艺术风格中国的园林是一种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它把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把艺术境界与现实生活融合于一体,形成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地交织在一起的,既可坐可行,又可游可居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成为评价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中国园林仿佛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也仿佛是一副可以身临其境的山水画,它是绘画与文学结晶而成的美景,凝聚着中国人的美学观和思想感情。
中国园林的总统布局,要求庭园重深,处处邻虚,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
3.2西方园林艺术风格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深受数理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追求园林布局的图案化。
“大自然必须失去它们天然的形状和性格,强迫自然接受对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正如西门德所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
3.2.1建筑统帅园林在典型的西方园林里,总是有一座体积很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十分突出的中轴线的起点上。
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园林的主轴。
园林整体布局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