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细描绘、如临其景、借景抒情
精细描绘、如临其景、借景抒情
一、记叙文写作中描写景物需要注意的内容:
(1)写景要有顺序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 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景顺序:从低到高写静物,从高到低写动物,整体上 又从植物写到动物。
分析: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 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而对暴风 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 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 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饱含感情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 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 于景,情景相映。 示例: (1)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 有一些活气。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借景抒情的 文字来说,尤其要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具体 方法如下: a、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张开联想、想像翅膀,化抽 象为具体,给文字披上绚丽的外衣; 如“ 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 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 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 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 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 立体感很强。
——记叙文写作中景物描写技法指导
•
中考作文评分基础要求中有一条是“感情真 挚”。借助景物将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是达到 “感情真挚”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借景抒情, 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 景物的描写之中。 • 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 灵魂,景是载体。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 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写景往往不是为了 单纯地描写景物,而是借助写外在的景来抒发其内 心的情。
满波斯菊的家园”。
• 2、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
• 正所谓“花间看美女,马上识英雄” 。桂林山水很美, 用来烘托刘三姐,那是锦上添花,如果用来衬托张飞、李 魁这些人,那就极不和谐了。但是,同是“花间看美女”, 花又有不同的花儿;一样是“马上看英雄”,马也有不同 的马,精细是文学作品,是极能细腻地表现它们的区别的。
• 4、要善于抓住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渲染情绪。
• 宋朝柳永写过《雨霖铃》一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处歇……”。 • 分析: “晚,长亭,骤雨,寒蝉……”分别从时间,地点, 天气,虫鸣等几个方面渲染出一幅令人心灰意冷的画面, 这就为全词抒写凄伤的感情奠定了缠绵悱恻的基调。 南唐李憬《浣溪沙》一词: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 起碧波间”, • 分析:“凋零的荷花,衰败的茎叶,飒飒的秋风,粼粼的 寒波”,渲染出一片苍凉的色泽,词中闺秀无须露面,我 们便可以想象到她那憔悴的容颜。
第十八周堂上作文训练
• 作文题目《下雨天,真好》
• 要求:写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 名、校名。
•
• 写前指导:
• • 本题是情景类的命题作文题,只要在行文中,创设 “下雨天”这样的情景,就可以写作了,在选材上,选择 的余地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审题。应该把握下雨天应该可以选择哪些材料, 可能发生哪些事情,见到哪些人……有选择的挑选素材。 题目中的“雨”,应为实写的“雨”,就是现实中的,只 是作为一个场景。 二、立意。通过这些素材,要表达什么主题?题目中 的“真好”,这是一个点,“好”要考虑好什么?这个 “好”字,就是立意的关键问题所在。好,可以写一个人 的品质,可以表现事情反映的新风尚,可以展现社会改革 的新面貌,可以反映群体的品质……
(2)写景要有选择
写景时要有所取舍,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 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如: (1)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 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2)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微微地动了两下。 (3)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 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
如《红楼梦》写“潇湘馆”与“蘅芜院”就显现出明显 的不同。 • 那潇湘馆是:“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地上苍台 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甬路”。这里的“翠竹”, “苍台”,“石子漫甬路”构成了高洁清冷的意境,正切 合了这里的主人公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 特点。 而“进了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及进了屋,雪洞 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 枝菊花”。这里的“异香扑鼻”和“土定瓶菊花”,构成 了既奇艳又浑朴的意境,恰恰吻合了这里的主人公薛宝钗 既“光彩照人”,又“守拙”的性格特征。
在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时,适当的穿插景物描写, 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能感染读者。
• 5、结尾描写景物,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 如:《芦花荡》的结尾: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 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 迎风飘撒。 • 如“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像一棵 受伤的小树沐浴着阳光。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 但是阳光毕竟很好!” • 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 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 向上的情绪。结尾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 3、用特定景物渲染气氛,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电影《牧马人》里,错划右派的许灵均与四川来的 姑娘秀芝结婚了。按通常做法,渲染婚礼喜庆气氛就 是拥抱,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觥筹交错,杯盘狼籍, 一番热闹景象。而这些一概不适合这对新人当时的处 境。于是,编导便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银幕上展开一 望无际的草原,一红一白两匹小马驹在绿荫上并排欢 快地飞奔着,轻快的音乐,慢节奏的镜头,给人以柔 美愉快,喜悦和谐的感觉,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这对 患难夫妻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心韵。 现代戏剧影片《花木兰》,结尾处也避免了功成名 就,荣华富贵,大喜大庆的俗套,花木兰凯旋回归, 不做尚书郎,策马归故里,银幕中心,英雄渐渐远去, 盛开的玉兰花从四面向中间合拢,巾帼倩影最后被鲜 花掩盖。 • 这组镜头,形象鲜明地歌颂了花木兰替父从征,报 效国家,不求富贵,不忘家乡父老的鲜花样的美德。
• 示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 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 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 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 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 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 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 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 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 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
二、在文章中如何借景抒情?
1、开篇写景,奠定全文思想感情基调。
示例: • 《故乡》开头凄楚悲凉的景物描写就为全文主题的感 情特征定了弦,着了色。 • 《药》的开头也有几句精练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 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 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开头有这样几句写景: “多明丽的秋天啊!这里,再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 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 皮的红松,依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冈上,山谷中 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在那山径上,碧 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的长裙,顶着竹蓝,水罐,走回开
• b、融诗词佳句入文,以少胜多,令读者回味 无穷; • c、句式骈散结合,形成整齐、错落之美; d、巧用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 e、用词准确贴切,增强语言表达之美; • f.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多角度立体描写,让画面具有动感。
•
•
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呢?
首先要做到八个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1) 眼中有景。就是要细心观察并且善于捕 捉身边的景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 城市建筑以及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为我所用。 (2) 心中有情。情景交融才是作文的最高境 界。借一丝盛开的鲜花表达一种愉悦、舒畅的心 情;摘一轮明月寄托一份思乡的情怀;雨中漫步 叙述一份浓浓的友情。心中有了情,眼中的景才 有了可依托的灵魂。 • 在叙事类作文中适时穿插景物描写,更能增添 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