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炼字篇
几半 点篙 早流 梅水 何夜 处来 春雨 。,
一半 树篙 早流 梅水 何夜 处来 春雨 。,
❖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 一树” , 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 何处” , 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 他就把“ 一树” 改为“ 几点” , “ 几点” 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 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 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 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6、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我)独
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三)、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 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锦瑟 (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绚丽浓烈:辞藻华丽,文采绚丽。 《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七、[牛刀小试]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生”字写出明月从深沉广阔的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 动感,结合得准确传神。
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 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兼而有之 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清新 平淡 绚丽 明快 含蓄 自然 简洁 洗炼 雄浑 豪放
析之。 醉:①写出了秋色的浓艳。
②连缀起“红叶”和“秋色”两词,将不可触摸 的秋色,写得真切可感。
弹:①写出了溪流声富有音乐性。 ②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 幽静。 ③运用拟人,赋予玉泉溪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规律方法总结
诗歌中的关键词 1、谓语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 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炼数词
产生丰富隽永 的诗情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永不见。
——清·郑板桥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 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 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 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 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 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 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沉郁 悲慨 俊爽 冲淡 旷达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 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 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
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
作用:或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有些叠词绘声绘色,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 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 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关注修饰语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 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炼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 如历其境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红了樱桃, 绿绿了芭蕉”
(《一剪梅》 南宋·蒋捷)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
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在诗文中,叠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例1、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刘叉《从军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3、陆游《昼卧》: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B、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 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 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 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 是“月”。
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 山》)
3、“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 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 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 寂。
探究园地
题玉泉溪 【唐】湘驿女子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问】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试简
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
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
渊明的诗。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
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 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 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 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 写人之至情。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 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 阴凉、自然幽雅。
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 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 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 “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 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 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 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 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 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 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 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 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 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技巧解密
1、关照谓语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 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古代诗歌鉴赏 ——炼字篇
《考试说明》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1.品味“炼字”“诗眼” 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反复地推 敲选择力争一字传神。其中那些精练 传神、体现诗人情感的字又叫“诗 眼”,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推敲” 字,要好好品味。
例4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 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 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 “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 然的情态。
炼动词
化 静 为 动
“乱石穿空, 穿 惊涛拍岸, 拍 卷起千堆雪。” 卷
4、改变词性(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
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 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昨前 夜村 数深 枝雪 开里 。,
早梅
昨前 夜村 一深 枝雪 开里 。,
一看肠一断,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好去莫回头。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 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
答: 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 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 象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 城万仞山。
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
能很快找到它们。 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4、改变词性(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 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