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选修: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

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选修: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尊王攘夷运动
1.运动的兴起
2.运动的失败
二、倒幕运动
1.倒幕派
2.大政奉还
三、戊辰战争
1.幕府被推翻
2明治政府建立
重点:尊王攘夷运动与倒幕运动的关系与影响
难点:“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讲情事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提问:十九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幕府腐朽统治的黑暗,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西方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渗透、日本封建经济的进一步解体、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进一步分化等。

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幕府统治的运动由此展开。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尊王攘夷运动
1.运动的兴起
提问:“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
主要原因是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直接原因是“樱田门事件”。

1860年3月24日,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幕府实权派人物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

所谓“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这一口号在民众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其主要参
与者是哪个阶层?(中下级武士)他们得到了大名的支持,富农、手工工场主和商业等阶层也纷纷响应。

王攘夷运动在长州、土佐和萨摩等西南诸藩发展迅速。

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出现了下级武士领导的,有广大民众参与的武装力量。

介绍一下高杉晋作的“骑兵队”,在“尊王攘夷”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运动的失败
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人士被捕和被杀,支持尊攘的长州藩也在幕府军队和西方列强的围攻下被迫屈服,高杉晋作逃亡,其他几名禁门之变中的领袖人物被处死,幕府撤兵。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提问:“尊王攘夷”有哪些?学生思考后,指出: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倒幕派
1864年12月,高杉晋作等潜返下关,发动了夺取长州藩保权力的战争;1865年初倒幕派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

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割据富强”的改革。

改革军制: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经济上:新建了造船、冶铁、炼油等藩营手工业工场,对外开放,扩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积蓄倒幕的物质力量。

与此同时,萨摩藩以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

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倒幕派的新据点。

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萨摩和长州日益接近。

1866年1月,长州和萨摩缔结军事同盟条约,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从此以西南强藩为根据地的武装倒幕开始了。

再此期间,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2.大政奉还
1866年的12月,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倾向于倒幕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

倒幕派开始得到京都朝廷的支持。

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

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于是在天皇发下讨幕密诏的同一天,上奏要求把政权“奉还”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

三、戊辰战争
1.幕府被推翻
“大政奉还”后,幕府仍拥有实权,时刻准备反扑。

倒幕派为了真正掌握国家的政权,决定彻底打败幕府。

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攻京都。

朝廷宣布德川幕府为“朝敌”,决定讨伐。

于是新政府军和幕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接触,全面内战展开。

结果,幕府军队被只有5000人的明治政府军队击败,向大阪溃逃,政府军乘胜追击,占领重要城市大阪,这次战争的胜利,打开了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的道路,迫使近畿以西各藩投向反对幕府的萨摩和长州方面;促使三井等特权商人决定抛弃幕府,以财力支持新政府。

欧美各国宣布中立。

由于推翻幕府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再1868年,这一年农历是“戊辰”因此被成为“戊辰战争”。

1868年3月,政府军进抵江户郊区。

4月德川庆喜不战而降。

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2明治政府建立
提问:倒幕武装迅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从国际、国内形势两方面分析,然后指出:从国内来讲,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

从国际方面来说,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德川庆喜虽降,但内战还没有结束。

幕府的残余势力仍在日本东北部组织了“彰义队”等武装势力继续同明治政府进行战争。

经过一年的征战,才最终彻底打败幕府,结束了战争。

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

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

【课后研讨】
日本在吸取外国的先进文明方面是足以让我们感到惭愧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魏源便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世界史著作《海国图志》。

该书介绍了各国历史、地界、政治、科技等方面的情况,提出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之处、探讨对付外国侵略的办法。

但可惜的是,魏源的这些先进的思想并没有在当时的中国产生振聋发聩的反响,人们的思想依旧保守而消极。

但《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日本有二十多种不同版本的译本,并成为日后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之一,彻底改变了日本国的命运。

请结合19世纪中后期的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理由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思路:认识和看法一定要结合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的社会史实来论证,切不可离开历史现实,空发议论。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相比而言:日本政府是积极进取的,而清政府是腐朽没落的;日本政府一心欲征服中国,清政府则完全没有感到日本的侵略危险,仍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

日本的维新是自上而下的从政治体制到经济模式及文化思想的全面革新,日本人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了国家机制的转型,而此时的清王朝还在视西方科技为奇技淫巧;还在争论老祖宗之法可违不可违。

当日本天皇一天只吃一顿饭,带动全日本国民勒紧裤腰带将节约的钱拿来购买战舰时,慈禧却在挪用海军的军费建花园、办寿宴。

这就是差距,这就是甲午战争日本获胜以及后来清政府走向灭亡的根源所在。

【本课小结】
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

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一场推翻幕府的倒幕运动就此发生。

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使幕府名实俱亡。

德川幕府统治被推翻,日本进入明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