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秋收小记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随笔:秋收小记,感谢您的阅读!
随笔:秋收小记
周末,很随意地给父亲打个问候电话,一接通,就听见电话那头隆隆的机器轰鸣声。
本以为我家的玉米地好墒足,还要十来天才能收呢,没想到收割机已经快要进地了,我们迅速决定赶回家帮忙。
收秋对于我和爱人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曾给了我们贫穷困顿的考验,同时也把我们造就成了有理想、有追求、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看着儿子劲头十足、跃跃欲试的样子,油然生出一丝感慨。
现在的孩子,还有几个能够真正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呢?
我的老家距宝丰县城15公里,驱车20分钟足矣。
一路上,丰收的景色尽收眼底。
一进村子,随处便可看到金灿灿的玉米棒子。
秋天的丰腴与富足从一家一户的院子里溢出来,淌得大街小巷黄澄澄、亮堂堂。
从村西到村东,一路招呼打下去,浓浓的乡情乡音暖化了钢筋水泥世界的淡漠冷酷。
由衷感觉到:回家真好。
父亲急急地在村口迎我们回家。
我们把车停在村室前面的空地上,沿着"晒谷场"的边缘走出来。
儿子敏捷地跳上父亲的电动车,急不可待地催着:"外爷,外爷,快去咱的地里吧,收割机不是快来了吗?"父亲满脸的笑意,载着外孙子一溜烟下地了。
我和爱人顺着长满杂草的渠沟边走边回味童年秋收的趣事。
比如捉了蛐蛐用狗尾巴草穿起来回家炒着吃,比如把玉米地里的"哑巴杆儿"当甘蔗吃,比如用红薯秧子跳大绳……三五分钟就到地里了。
看着健硕秀美、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深深感受到了成熟的力量和收获的喜悦。
农历八月的玉米田,一垄紧挨一垄,一畦紧连一畦,平凡而又朴素,饱满而又凝重,富丽而又丰饶。
秋风微拂,叶子唰唰,尺把长的玉米穗一个个咧开嘴呵呵笑着,叫我怎能不感慨这醇朴美妙的乡野画卷。
举目望去,一色耀眼的金黄铺天盖地,丰收的玉米田好似一张巨幅的油画,光是看看就忍不住心动了。
种有时,收有时。
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过来了。
嗬,"谷神"果然是"谷神",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功能也不是一般的先进。
收玉米的同时可以实现秸秆还田,"储物仓"一满,便可自卸到配套的机动三轮车上,最让人惊喜的是,人家还负责"送货到家"呢。
真是让人不得不感慨先进科技带来的高效生产力。
儿子顶着烈日,
呼哧呼哧拖着大袋子,细心地捡拾偶尔落在地上的半截玉米棒子,做到颗粒归仓。
三亩地,一个小时,统统搞定。
眼看着"青纱帐"转眼变成了平整的沃野,简直不敢相信。
要是从前,三亩地人工去掰玉米、砍秸秆、拉秸秆、犁地整地的话,少说也得三五天。
科技就是生产力,真理啊。
太阳偏西了,我们恋恋不舍地返程了。
一路上,孩子格外兴奋。
看着他的头发像过了水似的,小脸脏得跟小花猫似的,忽然感觉,这不就是我种下的种子和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