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作用和教学设计

“阅读”作用和教学设计

“阅读”的作用和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总共安排了大约130余处“阅读”材料,这些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取材广泛,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有些还文旁配图,“阅读”内容的安排,既是主体教材内容的深入和扩展,也是主体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为实现教学目的,起到了润色和完美的作用。

这种正文和辅助材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上,加深理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强烈求知欲。

笔者对教材中“阅读”内容的功能和教材处理作了以下思考:
1.“阅读”材料的功能作用和具体内容
1.1肢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辅之以“阅读”材料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

该类“阅读”主要出现在自然地理中,尤其在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居多。

如当学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学生要接触到地方时这节概念,学生阅读了《地方时》材料后,对地方时的具体概念,划分方法,不同地方时的区别就会有一个质的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地转偏向力》、《近日点和远日点》、《晨昏线》《大气运动的方向》《城市的区位选择》等等材料都有这样的特点。

1.2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反映世界和我国科技成就新动向
球的提出》、《遥感技术的发展》等等材料的选登插入,“我国gis
软件已经初具规模,与国外软件产品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外”等材料的转载,给教材注入了浓烈的时代气息,使学生在精神上倍受感染。

1.3加强了国情国策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城市、镇和乡村》《我国的土地分类》等材料部分介绍了我国在某些领域的司法、规划、重大工程的决策和成果,让学生阅读之后深受感染,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1.4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知识,陶冶学生美育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极浓的求知欲望,好奇,好学,好问,教材中适时安排了大量这一方面的“阅读”材料。

如《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的增长》、《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赤脚医生”的功劳》等等,学生阅读之后既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与追求的情境。

《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中描述的水陆交错、野生生物生长栖息的环境和图配文的内容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南国水乡美景,更赞美祖国秀美壮丽的大好河山。

1.5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广泛兴趣,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往往是学生日后成材的先导,新教材选编了《人类的“空间”》、《西方城市结构学说》、《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化石》等知识性和趣味性交融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
感受地理学科有味道,有兴趣,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1.6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启发式教育奠定了基础
识讲授之前,教材中安排了与新知识有关联的“阅读”材料,从现象引入到疑问提出,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气候变化史的划分》、《走近数字地球》、《从军用到民用——全球定位系统无所不在》等材料都体现了这一作用。

1.7充实和丰富了教材内容
,虽说老教材的有些内容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角度考虑可以不教,但作为学生必备的地理常识又不可能不在教材中出现,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恰到好处。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农业生产条件》、《几种常见的农业类型》、《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等等材料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在阅读了材料之后,大大丰富了地理领域的知识。

,可以增加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习惯。

面对这么多的“阅读”材料,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怎么利用,让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课堂讲解、复述、阅读,以学生自行学习为主,自行领会
,如《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教师课堂讲述时,应辅之以简单的补充,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一些阅读材料教材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喜欢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进行介绍,如《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赤脚医生”的功劳》等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对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如学生听起来生动有趣,效果极佳,还有一些阅读材料短小精悍,《化石》等,教师可以在课堂里由学生或者教师本人当堂阅读。

2.学生阅读,教师提示或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课堂讨论,以教师引导为主透析材料内涵
,地理现象,但隐含有与正文内容有关
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要启发他们积极思考,然后归纳总结,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又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如《世界洋流分布》要启发学生去发现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对一些
知识性比较强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完全理解,或者对其中
的内容需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完善的材料,教师应当作适当的提示、补充说明,如《亲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清晰的印象。

3.课前预习,课后自学,增长知识
,篇幅长,鉴于课堂时间有限,特别是必修ⅱ中关于城市的相关内容的介绍,内容难度小,学生可以自学
理解,可以作为课后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避免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若课堂时间允许,最好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要学生简明扼要地归纳知识要点,使学生学有所得。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而教材容量毕竟有限,所配的阅读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每堂课的教学需要,而有些材料也需要加以补充更新,因此,教师平时需要注意收集资料印发给学生,以备课堂教学之需要,也只有这样及时补充及时更新才能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同时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性的特点。

收稿日期:2009-06-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