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历届大赛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中国男篮历届大赛上的最好成绩之奥运会中国男篮在世界奥运会赛场最好成绩是第八名,记录如下1、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第八名2、2000年第27七届悉尼奥运会第十名3、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第八名4、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第八名中国男篮历届大赛上的最好成绩之世锦赛1994年12届取得第八名,其次就是1986年第10届取得第九名。
中国男篮历届大赛上的最好成绩之亚锦赛在第8、9、10、11、12、14、15、16、17、18、20、21、22、23、26届亚洲篮球锦标赛冠军,第13届季军,24届第十名,25届亚军。
2016年世界男篮排名2016年男篮美国队榜首,西班牙仍然位列第2,而立陶宛超越阿根廷,上升到第3,阿根廷则位列第4,排名第5-13位的分别是法国、塞尔维亚、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希腊、澳大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男篮礼节大赛成绩中国男篮在奥运会上最好成绩中国男篮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是第八名,中国女篮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是亚军。
中国男篮曾在三届奥运会上获得过第八名,分别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国女篮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夺得亚军。
奥运会中国男篮历届比赛成绩北京时间3月11日晚22时30分,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女篮小组赛抽签仪式在位于瑞士密斯的国际篮联总部举行。
中国男篮被分在A组,与美国、委内瑞拉、澳大利亚以及两支落选赛球队同组。
中国男篮历史上参加过10届奥运会,在共计65场奥运比赛中取得了18胜47负的战绩(胜率28%)。
中国男篮在奥运史上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委内瑞拉都有过交手,但全部以失败告终。
以下为中国男篮与美国、委内瑞拉、澳大利亚3支小组赛对手之间的历届奥运会交锋纪录:中国VS美国(0胜5负)2008年中国70-101美国2000年中国72-119美国1996年中国70-133美国1988年中国57-108美国1984年中国49-97美国中国VS澳大利亚(0胜2负)2012年中国61-81澳大利亚1992年中国66-88澳大利亚中国VS委内瑞拉(0胜2负)1992年中国88-96委内瑞拉1992年中国97-100委内瑞拉中国17省农村土地权利情况调查(以下简称17省调查),旨在考察中国农村土地权利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农地产权的运行情况,从最基层、最广泛的范围上了解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状况和对政策变迁的基本要求,为中央政府进一步制定土地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参考。
17省调查的基本抽样方法是多阶段随机抽样与重点抽样相结合。
问卷结构方面,每次调查的问卷设计基本一致,但都会根据中国农村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重新调整问卷结构,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农地产权方面的热点问题。
2011年17省调查覆盖了中国17个省、自治区的299个县和662个乡镇,共入户访谈了1956名农民。
17省调查问卷问题众多,从不同方面反映农地产权问题。
因此,要找到大量问题中潜在的、反映农地产权主要方面的“公共因子”,发现农地产权的内在结构,就需要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即基于不同项目的彼此相关程度形成因子或聚类的技术,提炼出度量农地产权的主因子。
然后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参照各省份农地产权的分值情况,考察各省农地产权的完整或残缺程度,并观察各省份在农地产权四个方面的绩效表现,从而分析产权残缺的主要原因。
基于这种分析模式,可以对各省农地产权的绩效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也为度量和改进各省份农地产权绩效提供了一种较为明确和细化的方法。
(二)分析结论1.农地产权结构通过对2005年和2011年17省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的详细分析,最终借助因子分析将农地产权的“权利束”确定为:农地使用权、农地转让权、农地收益权和权利稳定性。
这一结构基本符合产权经济学的理论要点和中国当前农地产权状况。
2.农地产权绩效与改进程度关于制度安排与经济绩效的关系,道格拉斯,诺斯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制度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通过因子分析明确中国农地产权的基本结构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各省份农地产权的绩效差别,以及各省份间不同产权表现出的差异。
当然,由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实践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制度设计和安排总是渐进性的,因此连续考察2005—2011年农地产权绩效的改进程度是必要的。
(1)农地产权的绩效比较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1年农地产权绩效最好的是湖南省,最差的是贵州省,两省主要差异体现在权利稳定性上,基本处于两个极端值。
就农地产权的四个方面表现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在农地使用权上表现较好;浙江省、吉林省在农地转让权上分值较高;云南省、福建省在农地收益权上出现了极高值;湖南省、黑龙江省的农地产权相对较为稳定。
因此,这些省份在提高农地产权绩效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执行方案应存在可供研究和借鉴之处。
考虑到地区差异、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对农地产权绩效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考察各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农地产权各方面表现的差异。
依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标准,将调查涉及的17个省份划分为不同区域,各省在区域中的权重值由各省2011年农业入口数计算得出,具体分值见表1。
总的来看,各区域农地产权绩效表现从高至低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农地产权得分基本接近,而中部地区的表现较差。
从农地产权的四个方面来看,东部地区在农地使用权和农地转让权方面表现较好,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基本已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土地征收的发生频率较低,农地使用权得以有效保障,同时东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农地流转较为频繁。
西部地区在农地收益权上得分较高,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除外出打工外,本地非农就业机会较少,经营土地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通过对土地进行中长期的投入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
各区域在权利稳定性指标上均表现较差,这和农村土地确权的缓慢进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2008年以来出现的新一轮城市工商企业“农村圈地”运动以及基于“指标置换”冲动的各地方政府推进的“农民上楼”,也对农民集体土地权利的稳定性构成重大威胁:(2)2005—2011年农地产权改进程度[NextPage]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42.99%提高至2011年的51.27%,其间所引起的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农村生产结构变革,对农地产权结构和绩效产生着较大的冲击。
以17省份当年的农业人口数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比例为权重值,计算出2005年和2011年全国农地产权的总分值分别为:-0.028、-0.026。
可以看出,从2005年至2011年,中国的农地产权完整度和绩效并未出现较大改进,同时两年农地产权总分值仍为负数,表明中国的农地产权状况仍不容乐观。
图2描述了17省份在2005年与2叭1年农地产权分值的对比,整体来看,绝大多数省份产权状况基本没有变化,而贵州省、河南省、江西省和湖北省的农地产权状况出现较大程度的恶化。
3.农地产权的相关影响因素(1)宏观经济指标对农地产权的影响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对于农地产权的完善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经济较为发达、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省份(如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农地产权绩效反而表现较差,人均GDP与农地产权分值间负相关关系较为显著。
总体来看,农地产权的绩效和完善程度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得以改善,人均GDP越高的省份,农地产权的分值反而较低;而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农地产权,基本与人均GDP保持正相关关系。
可见,经济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和“人口城镇化”的数量型城镇化模式,对于农地产权的绩效带来极大的干扰和阻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2)收入类指标对农地产权的影响明晰、稳定的土地产权对农民的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
绝大多数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与农地产权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在其收入构成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2011年17省调查数据显示,在土地上进行中长期副业投资的农户2010年户均副业收入为14900元;而据历年调查数据估算,从1998年起,因农户拥有相对稳定的农地产权而进行的副业投入,总共为农民创造了3630亿元的纯收入。
这一数字还仅仅来自于一小部分农地产权相对明晰、稳定、已经开始进行中长期投入的农民。
如果“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安排,那么土地资产化的效应将更为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农地产权分值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乡居民收入比越大,农地产权的绩效越差,城市在发展和扩张过程中对农村、农民、农地的侵害仍在持续:目前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已经显现。
国家统计局于2012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897,已经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0.4)-从目前的农地产权状况来看,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中央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三推进中国城乡统筹进程,破解当前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都无法回避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变迁问题。
(一)深层次的问题:制度层面的思考1.农地产权结构不明晰、不稳定直接阻碍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世界多个国家的经验证明,农地产权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农民利用土地的效率及其在土地上进行投入的热情。
当然,家庭结构、收入预期、融资渠道、农业产品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农民使用土地的效率均有一定影响,但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农地产权无疑是影响农民决策的最重要条件。
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2010年一号文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等中央部委也两次发文,提出具体要求和安排。
但从2011年17省调查结果来看,始于2008年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进展仍较为缓慢,尚有23.07%的被调查农户没有任何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的证明文件。
由于确权工作涉及到村集体组织的利益分配和来自征地工作的交易成本,地方政府在基层执行遇到不小阻力的同时,自身动力性同样不足。
2.农地产权的绩效差异间接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全国范围来看,农地产权绩效由高至低的区域分布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在农地使用权与农地转让权方面表现良好;西部地区的农地产权稳定性相对较好,但由于农业市场化程度不足,农地流转发生频率较低,农地转让权相对被忽视;中部地区的农地产权状况日趋恶化,各项产权构成分值普遍偏低,这已成为中部各省份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