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
我镇农业人口3万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5%,其中农村劳动力近2万多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6.2%。
农民的整体素质高低、致富能力大小,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
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镇农民的现状分析
为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本乡镇42个行政村的的百余民农民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主要表现为:
1.文化科技水平偏低。
在文化素质方面,我镇农村劳动力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2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5%、大专文化程度的仅为0.66%。
在科技水平方面,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专业技能偏低。
在劳动力结构方面,目前我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多是以妇女为主的中老年人,外出务工农民多以农闲时间打零工和从事笨重体力劳动为主。
2.发展经济和增收致富的思路狭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发展和增收的本领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种养业生产品种单一,多数农民以种植玉米为主,而蔬菜、果品等非粮种植业和养牛、养鸡等畜禽养殖业发展缓慢,甚至有的品种在规模总量上出
现了倒退现象;二是非农产业发展迟缓,除极少数村户经营部分规模较小的二三产业外,绝大多数村户没有非农产业;三是转移就业能力偏低,外出打工农民偏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仅为56.8%。
3.法规政策观念淡薄。
我们在与农民座谈中,感到多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了解浮浅,仅限于减免农业税、粮食补贴、村容村貌改善等,对农民增收的途径、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方法措施、以及实现农业产业化等不甚了解。
只知道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成什么样子,特别是应该怎样体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如何参与和努力,农民比较茫然。
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和章程、以及能够产生的效益、农机补贴、阳光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间接效益的政策,表现的比较淡漠。
4.生产经营能力较差。
我镇农民除了科技文化水平偏低、法规政策观念淡薄以外,农民的经济头脑不活、组织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的能力也不强,特别是农民在通过学习运用市场经济知识,不断地认识市场、走进市场、利用市场,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5.思想道德素质较低。
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封建迷信、聚众赌博、小偷小摸等不良现象比较常见。
一些农民不遵守村规民约,不讲究道德文明,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干群矛盾时有发生,影响农村和谐稳定。
有些农民法制意识淡薄,当权益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严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私了了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时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二、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因素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村相对落后,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落后,原因是农民的文化程度、就业技能、创造潜能普遍落后,实质是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落后所致。
造成农民素质偏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农民自身缺乏积极进取、学习提高的
信心;另一方面也有政府和社会在教育、卫生、文化和培训资源的供给和整合方面不足和不合理的问题。
第一,培训缺乏总体协调部署,教育资源需整合。
目前,我镇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经站、团委、妇联等服务中心。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又是各自为政,在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安排上,既出现重复交叉现象,又存在短缺不足问题,加大了乡镇组织的难度和培训成本,难以取得明显实效。
第二,科技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需改进。
一个完整的培训链,应当由县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级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
而这些干部、骨干并未向农民传授培训,导致培训链中断。
造成有的人参加多次培训,而普通农民从未培训过。
培训大都安排乡镇,农民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加上培训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一些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
第三,职业教育滞后,技能培训是软肋。
职业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镇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起步较晚,硬件设施和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特别是实际操作和示范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
第四,文化事业发展不够,农民文化生活匮乏。
我镇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供给明显不足。
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很少播出反映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
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村级文化活动普遍处于瘫痪状态。
第五,农民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表现为:一是短期行为严重。
有些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认为学文化学技术不仅耽误生产挣钱,还要花钱,看不到长远受益,舍不得智力投资。
二是小农意识严重。
有些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不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民,既想快点富,又怕担风险,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把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产品价格、规避市场风险都寄托在政府身上,缺乏捕捉市场机遇的敏锐性和开发市场空间的积极性。
三是自我封闭严重。
有些农民封闭在自家生产生活的小圈子里,不愿意或没意识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和信息,视野狭窄,头脑空虚,得过且过。
三、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若干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本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只有新型的农民才能建设新型的农村。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应立足农村实际,从五个方面着手。
1.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着手,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观。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新农民不仅要有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全新的观念,更要有进取精神,做到贫而不馁、富而思进。
要不断向农民灌输科学发展的思想,培养广大农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从现代化建设和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角度去认识新农村建设,积极投身到农民自己解放自己,发展自己的新农村建设中。
2.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上着手,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市场经营能力。
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和致富缺技术少门路,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始终把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帮助农民拓展致富门路和空间,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能力,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一批农村科技人员、农业生产能手及市场经营人才,形成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人人想致富的大发展氛围。
3.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上着手,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培育农村文化中心户,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结合我县的资源条件和环境,鼓励农民积极兴办文化、生态、民俗旅游产业,使农民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挖掘我县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
切实建设好村级
文化大院和乡镇文化中心,运用宣传橱窗、有线电视、信息网络、农民夜校、农家书屋建设等多种形式,向农民进行形势政策、法律法规、民主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农民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教育活动,引导农民了解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从文明乡风建设上着手,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抓住我镇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建设首都生态休闲商务区的有利时机,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居环境问题入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道路建设、改厨改厕、庭院和街道美化等工作,改善卫生环境和村容村貌,为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创造条件。
其次要花大气力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坚持开展“和谐家庭”、“文明农户”等评比活动,让“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移风易俗、帮贫济困、助人为乐”等文明行为真正成为农民的风尚。
5.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上着手,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民主管理村级事务,是通过依靠农民的觉悟和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
要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过程中,不断增强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进而提高村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
要经常性地组织农民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剖析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他们知法懂法、遵法守法、依法办事,使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并能够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