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皖南(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写生考察报告

2012皖南(西递,宏村,南屏,屏山)写生考察报告

2012皖南写生考察报告
一、写生考察时间:2012年10月22日——2012年10月26日
二、写生考察地点:安徽黟县南屏、西递、屏山、卢村、宏村
三、写生考察人物:建筑设计学院师生
四、写生考察内容:风景写生(速写、摄影)、建筑
五、写生考察目的: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3、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色彩风景的掌握能力
4、增加班集体的荣誉感
10月22日,早上8:00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开往安徽的长途汽车,当时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兴奋,窗外一栋栋高大的房子划过视角,带着小小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徽州。

与我们生活的景致完全不一样,但却在个体的差异间辉映着整体的共性,彰显的是自然的魅力,是人文的多彩,是历史的回顾!高高的房子,并不规整的水田,满山遍野的茶树,以及让人并不适应的盘山路成为了最初的南方印象。

可是漫长的等待对于当时兴奋的我来说成了一种煎熬。

九个小时的漫漫之旅把我的兴奋和激动一点点的消磨殆尽。

我们终于在下午五点多到
达了我们第一个目的地,安徽黟县的南屏村。

找到学校事先给我们预定好的饭店,疲惫的我们到宿舍便倒头大睡。

南屏
南屏村,位于安徽黟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原名叫叶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

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庄始建于元、明年间,有1100多年历史。

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的上千号人口,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势力的古祠堂,有着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特色建筑——祠堂群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

“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

”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

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所有的“家祠”。

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

大门上端悬挂着“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的金字匾额,显示着先祖的勋业,也使子孙蒙受荣光。

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
十分精致。

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刻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

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

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

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

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

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臵本族的祖宗牌位。

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

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

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

序秩堂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菊豆》的主要场地,至今仍保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

墙上张贴着《菊豆》剧照,祠堂中摆放着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老杨家染坊”的横匾也高悬在序秩堂大门上方,成了游人欣赏的佳景。

小小的南屏,更新着我的南方印象……讲述着一个朝代,一段历史……我慢慢的走近了你……体味着你……
是非牌坊留青西递
我们写生的第二站是西递。

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游览西递,这一天却感悟颇深。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

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

村落以一条纵向
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牌楼
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

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天井和绣楼
西递古民居内大都设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

天井的设臵,一般三间屋在厅前,四合屋在厅中,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

因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

设臵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商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即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
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俗称“肥水不外流”。

绣楼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

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厂”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

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与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寻味,果真是“进也风流,退也潇洒”。

上午,跟着导游参观完西递后,我们小组开始了我们的任务;测量民居建筑及局部建筑的拍摄。

首先是,组长先分配好任务,哪些同学测量、哪些同学记录数据、哪些同学负责拍摄建筑、那些来搬运画板、板凳及背包等物品。

组长分配好之后,我们小组开始了井然有序的测量工作。

经过一上午的努力,把桃李园的一些东西测量完毕,因为一些原因我们无法进去测量里屋,所以测量桃李园就到此结束。

通过一个小小的测量小组我深深感受到了大家一起努力工作、一起流下汗水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

在这一刻,之前所有的埋怨与不满都在这宁静的小巷子间渐行渐远……
屏山
翠笋萌。

在中国桃花源--黟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素有“小桥流水,田园人家”美称的九都舒村,以其独具的风水村落特色和悠久的古黟风情历史,向世人展示着无穷的魅力。

卢村木雕楼
卢村位于黟县北部,距宏村仅二公里,是以卢姓为主聚居的古村落。

卢村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的木雕楼群而著称,木雕楼享有中国木雕第一楼之誉。

木雕楼是卢氏三十三代传人卢邦燮于清道光年间所建。

卢邦燮早年经商,家富百万,后转入仕途,累官至奉政大夫、朝政大夫。

志诚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精致优美,取材既热闹喜庆,又朴实优美,既是主人真实情趣的反映,又是古代民俗生活劳作的再现。

卢村最具典型、最有特色的是木雕楼,它体现出徽派民居的精华。

卢村木雕楼是由七家里民居组成的木雕楼群,主要包括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宅院。

思济堂又叫官厅,非常大气,并且与宏村的承志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

据说承志堂还是仿官厅而建,因为官厅比它早建50多年。

玻璃厅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房主卢百万经商时出使德国,后来就按照德国的风格建了这所宅子,大家看,这里的玻璃也是从遥远的德
国进口来的。

宏村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900余年。

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
“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村中两个古树,白果树和红杨树是“牛角”。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

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

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

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

南湖书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
乐叙堂是汪氏的宗祠,位于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村中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木雕雕饰非常精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