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和鹿》评课稿
前几天,听了陈阳光老师执教《狮子和鹿》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
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
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
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
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陈老师亲切自信的教态、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听了这节课后的浅薄感受。
一、关注学法,把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陈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好课。
如:当学生出错时,陈老师能及时指出并鼓励学生再思考,这样,学生在出错时也不会担心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了。
在指导朗读时鼓励学生将来能成为像赵忠祥一样的配音员。
从这一节课中,不难看出陈老师的心中把学生放在首位。
只有老师的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才能在实施教学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二、在朗读、感悟中积累
陈老师教学时的朗读指导很有技巧,随机应变能力强,真令我佩服!如在学生“啊!”字读不出感觉时,教师就指导学生先深吸一口气再读,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啊!”字,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所以当后来学生读到“唉!”字时,学生就能自己体会到小鹿的心情了,使孩子的朗读读出了声,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朗读指导很到位。
在品读鹿讨厌自己的腿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去理解“噘嘴”“皱眉”等词的含义,更好的去体会鹿对自己的腿的讨厌。
再如教学第六自然段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填补空白“好险哪”的方式来体验小鹿的心情,很有创意,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为下文体会鹿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概括寓意做好了铺垫,朋老师这样的设计学生非常喜欢,同时也达到了积累情感的目的。
三、疏密有致营造美的教学节奏
朱光潜老先生在《美学谈》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动静相生,收放相间,张驰有度,曲直相映的和谐统一,便是节奏的理想境界,也是理想课堂的诗意追求。
”
朋老师的教学疏密有致,她能抓住一点,统领全文。
整节课给人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在整堂课中,朋老师始终抓住“美丽的角和四条难看的腿”不断地循环推进,利用简单凝练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加上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使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更趋理性化。
整堂课,如流水般过来,学生学得轻松,老师听得舒心。
总的来说,朋老师的课预设充分,所以课堂上,老师能够全神贯注地倾注,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朗读,细心地聆听学生的心声,充满童心地体悟学生的感悟,课堂节奏不缓不急。
然而,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
听了这节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平时课堂上语言能精简些,那留给学生的将有更多的想象和表达空间,成长得会更快,更好。
《哪座房子最漂亮》评课稿
今天,听了本校曾柳艳老师《哪座房子最漂亮》,感受颇深。
因为她们俩上的是同一课,且教学设计也有点雷同,可就是有些细节设计和教师的上课状态不同,课堂上呈现的效果也不同。
下面我针对两节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哪座房子最漂亮》是一首诗歌,共四句话。
第一、二句采用数数歌的形式,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的可喜变化:新房多,新房高大宽敞,房前屋后还有花草树木。
三、四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能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其中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这堂课中,曾老师着力体现“以读为本,培养语言”这一教学理念。
语感训练是语文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新课标中,把“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等纳入了“语文素养”的范畴,并且有计划地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中。
语文是母语课程,重在实践与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对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能根据汉语言的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的形象、意蕴、情趣,这样才能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总体目标。
培养和发展语感,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感触、感受语言材料,准确地理解和体味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堂课中,曾老师通过“启读引趣——初读入境————熟读积累——借读促写”这五个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与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启读引趣这一环节,曾老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是一种快乐的来源而不是单纯的任务。
这样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初读重在感知,重在入境。
在这一环节中,曾老师把阅读体验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在“自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地进入语言情境,获得初步的体验和感受。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还应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由此可见,对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也是“读”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因此,品读感悟这一层次主要解决学生对语言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和体悟能力。
语言本身的情趣和美感,需要“品读”才能准确体味和把握。
因此,在这个层次,还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欣赏,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但我也还想提几个建议:1、希望教学设计能够再有趣味些,
再吸引人些。
如能创设一个情境引入等等,始终有一条线牵引着学生,使他们能主动地想去学。
2、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机会再多一些,特别是让学生能多看着书读读,这样可能语文味会更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