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度经济学知识点

制度经济学知识点

交易成本(科斯《企业的性质》提出)价格机制的运行并非没有成本(科斯)一、交易费用的内涵产权经济学的观点:交易费用:指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

二、交易费用的成因有限理性: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的行为特征。

机会主义:经济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随机应变,投机取巧,有目的、有策略的利用信息。

此时,怎样采取措施遏止机会主义也就有了经济意义,当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成本。

资产专用性:是用来描述资产的可调配性的,是指在不牺牲其生产经营价值的条件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

资产专用性划分为五类: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物理资产专用性、完全为特定协约服务的资产以及名牌商标资产的专用性。

与交易相关的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则交易关系的持续性就越重要交易的不确定性:当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很高时,交易双方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就无法预期到,因而也就很难把未来的可能事件写入合约中。

交易频率:专用的治理结构需要成本,因此,必须有足够多的交易频率才能够回购投资成本。

三、应用:交易费用与企业规模企业规模会达到这样的一点: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

哪些因素会导致企业规模变化原因一:管理的成本变化原因二:市场交易的成本变化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将许多纵向生产阶段之一内化为企业的一部分。

交易费用问世前:技术决定论和市场缺陷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解释纵向联合现象,认为纵向联合的基本动力仍是现有的和潜在的交易费用。

资产专用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纵向联合的可能性就越大。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动因产业环境动因:供应商议价能力产业环境动因: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路径技术转让理论技术越复杂,转让本身的交易费用就越高。

技术有两种:(1)物化技术,比如先进的设备;(简单,费用低)(2)非物化技术,比如操作设备的方法。

(难,费用高)技术转让的组织形式——利用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转移——是由技术转让的交易费用高低而决定的。

交易费用计量如果用G1和G2表示一组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G*是被选中的安排,C1和C2是各制度安排方案所对应的交易成本,则可以得到如下式子G*=G1,若C1<C2=G2,若C1>C2首先要揭示使各类组织(制度)安排有所区别的组织属性如何影响与组织相关的成本,然后以差别化方式将上述成本的发生与交易的各个可观察维度(如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等)相联系。

因此可得如下关系式:C=βX+e产权理论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服务的交换,而是一组权利的交换。

所交易的物品价值,也就取决于交易中所转手的产权的多寡或产权的“强度”。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是指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知的行为关系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财产是一种公认的产物,反映了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对物的排他性占有关系。

财产的构成要素是作为主体的人(所有者)、作为客体的物或其它对象(人的劳动力、人身)。

从财产的客体或对象来说,我们可以把财产划分如下几类:形态:物质和非物质使用方式:生产性和消费性运行方式:动产和不动产形成方式:自然和劳动排他性程度:私人财产、公共财产与俱乐部财产从法律观点来看,财产实质上是一种占有关系,是一组权利。

财产的法律概念就是一组所有者可以自由行使并且不受他人干涉的关于资源的排他性权力。

产权是一束权利: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转让权产权分类私有产权:包括关于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但任何权利都要受到约束和限制。

它也可以多人所有,如地主和佃农分别拥有土地的部分权利。

关键是每个人拥有的权利不重叠,个人对其所有权利的行使的决策是私人做出的。

公共产权(communal property rights):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某权利时,不排除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即财权是共享的。

其权利在成员中不可分,不具备排他性,是完全重合的。

公共物品一般置于公共产权。

集体产权(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也可称为“俱乐部产权”。

对于社团产权来讲,一个人如何行使权利无需事先与他人协商。

如果一种产权是集体的,则关于资源使用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集体(group)按一定的程序做出——如股份公司。

不满意可以“用脚表决”(voting-with-feet)。

产权的五大属性排他性:能够独立行使,具有对特定权利的垄断性。

行为性:产权主体在财产权利的限度内有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有权阻止别人做什么,是针对产权权能而言的。

包括:保护行为、排他行为、内部管理行为、处置行为。

有限性:一是产权之间有清晰的界限——否则导致产权纠纷;二是任何产权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数量、时间、空间的限度。

可分性:对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可以分解并分属于不同的主体。

例如分割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转让权;可交易性:整体交易(产权空间或属性可分或不可分)或部分交易(产权可分);永久性交易(时间可分或不可分)与有限期交易(时间可分),清晰的产权保护交易,交易也对产权提供保护。

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组科斯第一定理:权利的初始界定是重要的吗?如果交易成本等于零,回答是否定的。

权利的任意配置可以无成本地得到直接相关经济主体的纠正。

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不会影响它的最终配置或社会福利。

因此,仅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权利的一种初始配置与另一种初始配置无异。

推论:通过清楚完整地把产权界定给一方或另一方,并允许把这些权利用于交易,政府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

科斯第二定理:权利的初始界定重要吗?如果交易成本为正,那么回答是肯定的。

当存在交易成本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权利的最终配置,也可能影响社会总体福利。

既然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到社会福利,因此应该选择提供较大社会福利的权利初始配置——上面的例子是赋予居民使用清洁水的权利。

推论:第一,在选择把全部可交易权利界定给一方或另一方时,政府应该把权利界定给最终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或社会福利损失最小化的一方;第二,一旦初始权利得到界定,仍有可能通过交易来提高社会福利。

但是,由于交易成本为正,交易的代价很高,因此,交易至多只能消除部分而不是全部与权利初始配置相关的社会福利损失——如果集体行动只要付出20元/户,会怎么样?。

科斯第三定理:当存在交易成本时,通过明确分配已界定权利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可能优于通过交易实现的福利改善。

该定理假设政府能够成本比较低地近似估计并比较不同权利界定的福利影响,同时它还假定政府至少能公平、公正地界定权利。

如果不界定清污的权力归属哪一方当事人,并且存在交易成本,问题回复杂得多。

科斯定理的精髓只要交易费用不为零,就可以利用明确界定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从而克服“外部效果”,而无须抛弃市场机制。

巴泽尔的研究奴隶主要想得到对奴隶完全的所有权,即榨干其所有的劳动,是要付出极其高昂的监督成本的,以至于这种成本有时候变得不能承受。

而“奴隶主既想监督奴隶的劳动,又想节约这种监督的成本,这就使得他对奴隶所拥有的所有权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界定。

而奴隶就可借机占得一些未被界定的权利”,奴隶主为激励奴隶更好地进行生产,必须默许奴隶拥有部分的剩余索取权,这使得奴隶能为自己赎身而积蓄财产。

巴泽尔还暗示,一个国家废除奴隶制度并非因为其国民素质高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蓄奴时良心受到谴责,而是保护这样一种制度的成本超过了其收益。

制度变迁理论诺斯的观点☐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主要原因☐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原因是它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因此,产业革命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其结果制度变迁内在机制、分析方法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一样,即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是追求收益最大化。

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实现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往往都是为了实现社会总收益增加而不至个人收益减少理论基石☐产权理论:激励结构☐国家理论:界定产权、保护、竞争☐意识形态理论:搭便车问题路径依赖☐新制度的学习成本☐无法达到临界多数☐旧制度的方便☐路径依赖1:一旦一种独特的轨迹建立后,一系列的外在性、组织学习过程、主观模型都会加强这一轨迹——良性循环☐路径依赖2:初始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会诱发利益集团的形成,从而形成制度刚性——恶性循环团队生产理论剩余索取权:对总产品扣除了所有签约要素的报酬之后的剩余利益的占有权。

团队生产三个要素第一,生产必须要由多种资源的投入;第二,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并非都归某一个人所有,而是多个所有者;第三,一个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成员合作生产出来的,并且产品不是每一个参与合作者各自分产出的之和,在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

团队生产问题的根源劳动的测度:团队的产出代表的是团队所有投入品的努力效果和成绩,相互合作和团队成员的边际产品无法直接或分别(即低成本地)观察到。

由于无法准确地确定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并根据贡献来进行合理的激励和经济收入分配,导致了偷懒行为在团队生产中的出现。

如何解决团队生产问题通过授予监督者剩余索取权来监督监督者。

企业理论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以权威替代价格机制”。

组织分工的方式有三种:管理专家将管理知识卖给生产面包的专家以换取他所需要的面包:意味着两个产品市场,一是管理知识市场,一是面包市场,分工的双方以产品交换产品,权威和剩余权是对称分配的,所以不存在企业;生产面包的专家开家工厂,雇佣管理专家的劳动;生产管理知识的专家开设工厂,雇佣生产面包的工人。

后两种组织分工的方式都是剩余权与权威的不对称分配,而且都是以劳力的买卖代替中间产品(管理知识)的买卖,都需要建立企业。

前两种分工方式必须交易难以考核和计量的管理知识,故交易费用均很高。

第三种组织分工方式只须交易面包和生产面包的劳动,面包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面包的劳动均较容易测定,交易费用相对较低。

所以,一般情况下,劳动分工将以第三种组织方式出现。

因此,企业是一种巧妙的交易方式,它可以把一些交易费用极高的活动卷入分工,同时又可以避免对这类活动的直接定价和直接交易。

在第三种分工方式中,管理专家拥有企业的剩余收益权与剩余控制权,剩余收益权就是管理知识的间接定价。

企业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机制,即“权威”减少了分散定价的数量,长期合同也节约了大量交易费用,而企业的边界在组织一次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组织交易成本的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