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光的折射)
汪清县汪清第一中学
李广富
2013年10月24日
八年级物理上《光的折射》教学反思汪清县汪清第一中学物理组李广富“光的折射”一节的教学,要体现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的思想理念。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兴趣,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通过对“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
机。
因为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
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
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
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
光路图(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
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的情况。
这说明学生在动脑筋,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给于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
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提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而无关的弃之时只字不提,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学生。
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优先出最有科学探究意义的问题,并巧妙的运用语言淡化其他问题。
逐步培养出学生的科学素质。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但当放手让学生猜想时,也会遇到以下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思维如一潭死水,不敢猜也不知道该如何猜,两眼茫然的看着老师。
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教学中反复思考、归纳、总结,觉得对于猜想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先做好铺垫,循序渐进,以便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方向上进行猜想。
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
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
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
接着我用激光笔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情况,让学生观察,他们便很直观的知道了光会发生偏折。
此时如果再接着问“光为什么会发生偏折”、“光怎样偏折”等问题,便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猜想困难,使猜想陷入尴尬境地,也不利用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
学生再认真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并让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试着用图表示出来。
然后借助于图象先介绍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此时再问学生光的偏折情况,学生便能够轻而易举的猜出是向法线偏折。
这样层层递进,学生能从猜想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培养出自信和科学的学习方式。
合理的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可寓揭示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有趣的生动活泼的画面之中。
如教材中光的直线传播形象直观,学生易懂易记。
学生很容易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回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他们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跃,感觉到身边的物理现象自己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了,在成功的喜悦中求知欲就会油然而生。
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
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
在教学中,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教学内容要适当,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教师也能真正做到“受人以渔”,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总结,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使教育教学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相信,只要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会让自己的物理教学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