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有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
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
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
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
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3]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十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人文景观,其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
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
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泰山的风景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地级市)。
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
主峰玉皇峰,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
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
海拔:1532.7米。
极顶玉皇顶-玉皇峰。
泰山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之北,泰山海拔1532.7米。
泰山山地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中山山地,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杂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
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
泰山地貌分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在空间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层峦叠峰、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形成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
十八盘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
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
“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似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
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南天门在山东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盘之尽处,旧称三天门、天门关,海拔1460米,山于此为最危耸,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
元中统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
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
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
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南天门是泰山的骄傲。
南天门以上围绕着泰山极顶的区域,被称作岱顶景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岱顶海拔已高,由于气压、温度诸因素的影响,景观与山下迥然有别,堪称奇妙,因此人们又称岱顶为“妙区”。
置身岱顶只觉日近云低,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不断营构的“天府仙境”与大自然赋予的奇异景致交相辉映,使人感到虚幻飘渺,不知这里是人间天上,还是天上人间。
旭日东升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高歌。
石刻书法历代刻石2500余处,堪称中国书法第一山!著名的有:秦统一封泰山李斯碑。
汉武帝大一统无字碑。
汉武八登泰山!汉张迁碑。
晋孙夫人碑!唐高宗武则天封泰山鸳鸯碑。
唐玄宗唐朝顶峰封泰山-唐纪泰山铭-大观峰碑颜真卿-在大观峰亦存有碑刻(现已毁),宋宣和碑。
康熙-云峰碑刻。
康熙四登泰山!乾隆11次登泰山留下多处泰山石刻。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陀刻石,西游记晒经石原型地。
现存中国最大最古的摩崖金刚经石刻!刻在天然的2600平方米的石屏之上!比现存的印刷本金刚经还早300余年!(印刷本现存大英博物馆!)四大奇观泰山日出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
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
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像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云海玉盘泰山云雾可谓呼风唤雨,变换无穷:时而山风呼啸,云雾弥漫,如坠混沌世界;俄顷黑云压城,地底兴雷,让人魂魄震动,游人遇此,无须失望,因为你将要见到云海玉盘的奇景:有时白云滚滚,如浪似雪;有时乌云翻腾,形同翻江倒海;有时白云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时云朵填谷壑,又像连绵无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峦恰似海中仙岛。
站在岱顶,俯瞰下界,可见片片白云与滚滚乌云而融为一体,汇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横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又适逢阴雨刚过,天高气爽,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
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烂的亮边,时而闪烁着奇异的光辉。
那五颜六色的云朵,巧夺天工,奇异莫测,如果云海在此时出现,满天的霞光则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壮丽的景色、大自然生动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晚霞夕照与黄河金带的神奇景色,与季节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
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领略和享受这一奇观美景,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旅游时机。
应该说秋季最好,因为这时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其次是大雨之后,残云萦绕,天晴气朗,尘埃绝少,山清水秀。
你尽可放目四野,饱览“江山如此多娇”的秀容美貌。
登山线路泰山现在常规的是四条线:1.第一条:最经典的红门路徒步中线,其实是中线登封御道。
是指从岱庙(东岳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2.第二条是坐汽车上山的环山公路线!当然你也可以自己顺着公路走!呵~天外村(天地广场)-环山路-竹林寺-黄溪河水库-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3.第三条是从西北侧山口进!是桃花源入口!是环山公路!也可以自己走!桃花峪入口-环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鱼保护区-桃花源索道-南天门-玉皇顶4.第四条是东北侧山口方向,一般说是天烛峰!也就是后山。
因为很多人是从前山爬完,从这条路下去!也可以从这边上山,从前面下!天烛峰-印象泰山(封禅大典表演场)-鲤鱼背-大小天烛峰-石河-尧观顶-北天门-日观峰-玉皇顶。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
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2]、"五岳独尊"的称誉。
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
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
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
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2]、"五岳独尊"的称誉。
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王母池与吕祖洞泰山东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
庙的后面是风景清幽的小蓬莱。
这座庙的东楼,下临溪谷。
楼上有块匾,上书山不在高四个大字,取有仙则名的意思。
楼下有个不大的水湾,清澈见底,山雨大作之时,咆哮如雷,浪花四溅。
这个水湾,名叫虬在湾,俗称虬子湾。
相传,小蓬莱有一条神虬,在溪涧中修炼,不知犯了什么天条,被王母娘娘囚禁在这个小水湾里。
它在这湾浅水中,既不能兴风,也不能作浪,终年蜷缩着它那细长身子,过着囚禁的生活。
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来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道士,自称姓单,人都称他单道士。
他白天游山玩水,化缘讨斋,晚上住在虬在湾东岸的石洞里。
这年中秋节的夜里,皓月当空,王母池内外,寂静清爽。
单道士带着一壶酒,拿着一支箫,还带了文房四宝,来到虬在湾的石坪上,席地而坐,喝一会酒,吹一会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