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 养桑蚕

第四单元 养桑蚕

第四单元养桑蚕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种桑养蚕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值得学生了解和探索。

养蚕活动原本只是小学四年级科学课中的一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是该年级一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但对于远离农村的深圳儿童来说,“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儿童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儿童动手操作,调动家庭亲情的教育活动。

于是,我们抛开课时与年级段的约束,将养蚕纳入科普教育计划。

在注重其科学性认知的同时,充分发掘养蚕活动的人文与道德内涵,使之适宜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对儿童进行施教。

选择养蚕作为学生体验活动,对于养蚕场地、设施硬件要求不高,技术要领容易把握,能较快大范围普及等特点,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

学生听得到、看得到、问得到、想得到、也做得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我们以“蚕的一生”为切入口,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找相关资料,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这个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选择养蚕作为学生体验活动还考虑到蚕儿虽小,但在养育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科技知识却相当丰富。

养育的一个多月里,儿童可以了解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丰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获得教益。

同时,养蚕的过程还可以使儿童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能够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联想,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

因此,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还可以在体验养蚕的酸甜苦辣中发现人生真谛,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生活。

“养蚕活动”对儿童产生了吸引力,成为我们儿童科技素养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二、活动目标(一)为儿童提供亲历科学、体验科学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情感,细心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二)儿童在对蚕宝宝养护的过程中培养亲近生命的意识,了解生命的变化,感受生命的神奇,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三)引导儿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四)增强儿童动手能力。

让儿童学会运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定量观察、采集数据、简单记录;学会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特征;学会较长时间观察、记录生物生长与变化;学会通过语言、图画和文字对生物生长期的变化进行描述比较;(五)在访问、调查研究和交流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借助发达互联网检索,了解我国悠久的养蚕历史,能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搜集和处理网上的有关资料,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七)家庭架起一座亲子沟通的桥梁,让父母与子女在养蚕活动中一起体验亲情交融的甜蜜,感受求知探索的快乐,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城市高楼中培植一个温馨的港湾(八)培养合作精神。

在各个学科教师的教学合作中,在学校、家庭、社区的的教育合作中,培育起适宜儿童成长发展的团结合作氛围。

(九)感受中华文化。

引导儿童在养蚕活动中增进对于中国养蚕抽丝历史及对人类服饰贡献的了解,感受中华古蚕桑文化的灿烂。

(十)以开展养蚕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深刻挖掘其典型活动的教育价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

三、活动实施活动时间: 3月15日—5月30日。

活动对象:房干小学一、二、三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内容:(一)知识探索篇——“让我们一起了解蚕桑”。

1.了解养蚕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

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

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

外国人学到养蚕抽丝技术已比我们晚了两千多年。

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指导学生养蚕,讲解养蚕相关资料(1)卵期的管理讲解:养蚕要准备蚕卵和养蚕的纸盒。

(出示纸盒)盒里面铺一层干净的白纸,把蚕卵放在纸盒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气候比较干燥,每天喷洒少量的水。

盒内不用放棉花,更不要把蚕卵放在火炉上烤,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小蚕自己就会出来,我们这里一般3月底或4月初是小蚕孵出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看看有新出的小蚕没有。

小蚕一般上午出得最多。

小蚕一出卵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2)幼虫期的饲养和管理蚕最好的食物是桑树叶。

桑树是一种落叶乔本,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出示标本),叶片比较光滑。

在喂蚕时,一定要确认是桑叶的,才能给小蚕吃。

如果找不到桑叶不要紧,莴笋叶也可以养蚕。

吃莴笋叶的蚕虽然身体不那样白,但一样生长发育,能吐丝结茧变蛹化蛾,并产卵繁殖后代。

有人做过实验。

蚕小时候用莴笋叶喂,最后一段时间用桑叶喂,效果很好。

无论用桑叶还是莴笋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

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喂蚕。

为使富余的叶不至于很快萎蔫。

可以把它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可保鲜好几天。

给蚕喂叶,每天至少4次,清早、中午、下午、晚上。

每次量要适当,以免造成浪费。

但晚上要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

小蚕要用嫩叶喂,叶不一定切碎。

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新叶盖在旧叶上。

等小蚕都爬到新叶上,就把新叶拿开放在一边,再检查旧叶上是否还剩有蚕。

这样可减少蚕的伤亡和丢失,同时也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蚕盒要保持清洁,及时消除残叶和蚕粪,特别是用莴笋叶养蚕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如发现病蚕,要赶快拿开,以免其他蚕被传染。

病蚕一般食欲不振,身子发僵发硬,或没有精神,身体渐渐发软,流出臭水等。

注意不要在养蚕的房里喷洒杀虫剂、这样会伤害蚕。

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它的表皮不能随着身体长大而长大,当蚕的身体长大受到限制时,就要脱皮。

蚕脱皮时不吃不动,好像睡眠,经一日左右。

新皮形成。

蚕又开始活动。

蚕眠时,不要认为是病蚕而把它扔掉。

在没有弄清是脱皮还是生病时,可先拿开隔离观察。

如一日后恢复活动和吃食再拿回来。

(3)蚕吐丝作茧期的管理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吐丝作茧。

快吐丝的蚕身体透明发亮。

不再吃桑叶爬到一边,头时时仰起。

晃来晃去。

这时要赶快把蚕拿出来放在纸条做成的方格内(出示纸格茧山。

并拆开,再插好,让学生知道怎样做纸格茧山)。

最后在格上盖一厚纸做盖,让蚕在格内吐丝做茧。

(4)蚕蛾期的管理(蚕蛾出茧多在清早)蚕蛾出茧后,雌雄蚕蛾就要交配。

如果蚕蛾出茧时间相距较大,且蛾的数量少,又偏偏都是雌的或雄的,就不能配上,白白等死。

因此几个同学可把刚出茧的蚕蛾凑在一起,让它们能及时配对交配。

雌蛾交配后就要产卵,这时要在盒底放一白纸,最好是白棉纸,让雌蛾把卵产在上面,以便保存。

3.组织学生观看《蚕的一生》录像,让学生了解到蚕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为认养蚕宝宝做好准备。

(二)亲身实践篇——“让我们一起栽桑养蚕”。

此阶段,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安排:<一>活动筹备时间:3月25日——4月2日内容:1、制定《养蚕小世界,科学大文章——养蚕活动实施方案——》。

2、召集相关学校科室负责人,由校长主持,具体商讨活动计划及落实各环节岗位责任人。

3.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以养蚕为主题的会议,便于教师全程指导和深入挖掘其活动的教育价值。

4.学校大队部负责“养蚕”教育为主题的启动仪式。

<二>活动展开时间:4月上旬——5月上旬内容:1、学生领蚕,成立校养蚕小组和教师一起参与实验室蚕的饲养。

2、各科教师分工协作,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整合学科教学。

具体做法建议语文学科组织指导学生写“蚕的观察日记”;科学学科指导蚕的观察方法、各变态期标本的制作;美术学科可以图画蚁蚕、龄蚕、蛹、蛾,用蚕茧拼贴画字画、学生养蚕场景图等。

其他学科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的特点参与到养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3、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班争当养蚕先进班集体、科学养蚕小能手、养蚕标兵等荣誉的评比活动。

4、各班在活动中以“我与蚕宝宝的每一天”为线索,让学生以日记、图片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的见闻、感受,并将收集整理好的相关资料上传至班级博客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协助组织设立网络养蚕论坛、引导上"养蚕在线"搜索资料、并进行网上跟踪养蚕的全过程和讨论养蚕的相关问题。

5、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在网络论坛进行上传资料,发贴回贴等信息技术指导。

6、科学组和电教组负责全程跟踪拍摄,收集活动资料,并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存档。

7、各班级开展1~2次以养蚕为主题的班队会。

8、安排学生整理校养蚕室,并做好相应文化布置。

9、"蚕宝宝家庭关爱行动"启动,组织家庭全程参与活动。

<三>活动中的注意事项1.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间的团队精神。

(班级、小组)2.活动过程要保持完整,运用鼓励、强化、监督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研究的主动性,把整个过程移交给学生。

3.儿童活动的形式要多样,要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

4.活动中要与社区家庭紧密联系,加强合作,并在市科协、科技馆的支持下广泛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

(三)交流展示篇——“让我们与蚕桑共发展”。

时间: 5月中旬内容:1、收集并整理各类学生个人、家庭及教师成果,其中包括学生日记、图片、音像、网络资料以、家庭场景以及成长故事等各类资料。

2、开展“养蚕小能手”、“优秀养蚕日记”、“养蚕先进班级”、“养蚕摄影优秀作品”等评选与表彰活动。

3、举办《养蚕小世界、科学大文章》学校成果展。

各班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养蚕过程,表现养蚕的感受和体会。

4、挖掘养蚕活动的教育意义,整合家长资源,选取有代表的学生个家长谈谈和小孩一起养蚕的收获。

四、活动评价过程人员的安排以及活动总结1、评比最佳《蚕宝宝日记》负责:语文教研组从活动开始,各班级组织学生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及变化,及时记录和拍摄蚕宝宝的成长历程,完成观察《蚕宝宝日记》一组(一组是指从活动开始启动到蚕结茧止),《蚕宝宝日记》中应图文并茂。

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一组《蚕宝宝日记》,语文教研组组织相关语文教师对各班的《蚕宝宝日记》进行评比,,分别评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

同时还将各班级《蚕宝宝日记》中优秀的日记统一由语文教研组统一的向相关纸媒投稿。

2、评比最佳“养蚕标兵” 、“养蚕小能手”负责:科学教研组活动结束后,各班级在养蚕初,根据科学教研组提供的科技小论文题目范围或自主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在观察日记的基础上撰写科技小论文(可以几个学生合作完成),每班完成2篇,多投不限,并由学校授予“养蚕标兵”称号,同时根据出茧率(出茧率=结茧的个数/蚕纸的张数*100%),评选出蚕宝宝的“养蚕小能手”。

3、评选“养蚕优秀班级”负责:科学教研组各班级在活动中应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上传工作,内容包括:①图片资料——养蚕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研究图片;蚕宝宝成长历程图组;②文字资料——蚕桑文化材料袋、养蚕方法手册、《蚕宝宝日记》一组;科技小论文两篇;③心得体会——每位学生在此活动中的心得感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