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0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了解洋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完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

结果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49%;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69.98%;乙类传染病中居前五位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麻疹,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7.93%;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发病数最多,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316.99%。

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是今后防治的重点传染病,应不断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特征洋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部,下辖26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206km2,常住人口39万,流动人口5万。

为及时掌握洋县传染病疫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指导今后的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洋县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洋县2010年传染病报告系统常规疫情监测数据。

人口资料来源于洋县统计局。

1.2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类,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概况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2010年全县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

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发病率为257.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209.67/10万)相比下降了11.49 %。

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发病率371.23/10万;与2009年(发病率48.28/10万)相比上升了668.98%。

2.2 发病顺位及构成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7.93%,其中病毒性肝炎居第1位,占65.45%;肺结核居第2位占28.74 %;梅毒居第3位,占1.57 %;细菌性痢疾居第4位,占1.28 %;第5位是麻疹,占0.89 % ;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3位的占总发病数的99.66 %,其中手足口病居第1位,占69.17 %;流行性腮腺炎居第2位,占28.51 %;第3位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占1.98 %。

2.3 流行特征2.3.1性别年龄分布乙类传染病(1016例)中男性占56.30%,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29:1。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其中20~59岁年龄组最多,占总发病数的73.23 %,其次为60~74岁组,占总发病数的16.93%,0~19岁组占总发病数的6.40%,75~85岁及以上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3.44%(图1)。

丙类传染病(1466例)中男性占65.62%,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91:1.发病年龄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最高,占总发病数的66.30%,其次为5~14岁组,占总发病数的30.35%,15岁以上各年龄组属低发病病率(图2)。

2.3.2职业分布发病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79.63%、3.74%、3.35%,共占乙类传染病总报告例数的86.72%,其它职业有离退休、家务及待业、教师、民工、干部职员、散居儿,共占13.28%。

其中,散居儿发病主要以麻疹为主,学生发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猩红热、肺结核为主,农民和民工发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为主。

丙类传染病发病分布为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5.32%、22.71%、19.99%。

其它职业有教师、工人、农民、民工、干部职员,共占1.98%,其余职业人群无发病数。

其中散居儿童中主要以手足口病为主,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51.71%,学生中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16.30%,幼托儿童中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分别占11.11%、8.73%。

2.3.3 地区分布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乡镇为:戚氏镇(338.11/10万)、谢村镇(319.61/10万)马畅镇(306.95)、磨子桥镇(285.10/10万)、秧田镇(258.97/10万)。

丙类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乡镇为:四郎乡(981.13/10万)、戚氏镇(498.62/10万)、龙亭镇(477.62/10万)、槐树关镇(413.06/10万)磨子桥镇(389.08/10万)。

戚氏镇和磨子桥镇在乙或丙类传染病中均属高发病地区。

2.3.3时间分布乙类传染病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无暴发疫情。

12月发病数最高(101例),2月份最低(58例)。

(图3)。

丙类传染病最高月份在7月份(579例),此期正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最低月份为2月份(1例)。

(图4)。

2.4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肠道类、呼吸道类、血源及性传播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新生儿破伤风分别为51例、308例、649例、8例、0例;分别占2010年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5.01%、30.31%、63.87%、0.79%、0.00%。

2.4.1 肠道传染病(乙类)共报告51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5.02%。

其中细菌性痢疾13例(25.49%),甲肝11例(21.57%),戊肝5例(9.8%),肝炎(未分型)22例(43.14%)。

2.4.2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649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63.87%。

其中,乙肝613例(94.45%),丙肝14例(2.16%),淋病5例(0.77%),梅毒16例(2.47%),艾滋病1例(0.15%)。

2.4.3 呼吸道传染病(乙类)共报告308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30.31%。

其中,肺结核报告292例(94.81%),麻疹9例(2.92%),猩红热6例(1.95%),甲型H1N1流感1例(0.32%)。

2.4.4 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共报告8例,分别为狂犬病2例,流行性出血热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2例,占总报告数的0.79%。

2.4.5 新生儿破伤风无病例报告。

2.5 主要传染病发病分析2.5.1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665例,报告发病率为168.40%,较2009年(发病率184.00/10万)下降了8.48%,男女性别之比为1.12:1.0,15—64岁年齢组人群占87.0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05%。

2.5.2肺结核报告发病292例,报告发病率73.94/10万,较2009年(发病率77.09/10万)下降了4.08%,男、女性别之比为1.86:1.0,20~64岁年龄组发病占79.4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4.41%。

2.5.3麻疹报告发病9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报告发病率2.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0.76/10万)相比上升了200.55%,年龄分布为1岁以下儿童发病4例,占发病数的44.44%;(其中8月龄以下发病2例,8~12月龄发病2例);1~6岁年龄组发病3例,占33.33%;15岁以上人群发病2例,占发病数的22.22%。

男性发病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25:1.0。

职业分布为散居儿和民工为主,占发病数的66.67%和22.22%。

2.5.4手足口病报告发病1014例,报告发病率256.77/10万,与2009年(发病率5.81/10万)相比上升了4316.99%,报告病例较多的乡镇为洋州镇(251例)、戚氏镇(130例)、槐树关镇(129例)、麽子桥镇(116例)、龙亭镇(113例)。

病例中男性649例,女性36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78:1.0,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发病911例,占89.84%;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为74.75%和16.07%,发病趋势见图3图5 2010年洋县手足口病发病趋势2.5.5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418例,报告发病率为105.85/10万,与2009年(发病率5.31/10万)相比上升了1894.22%。

发病年龄组以4~14岁为主,占发病数的80.86%,男女性别之比为2:1,职业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为57.17%和30.62%。

3 讨论与建议:3.1调整乙肝控制策略,应加强乙肝免疫、及时发现病例、普及健康教育、有效切断传播途径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高于全国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率(480.24/10万)[1]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乙型肝炎(613例)病例数居首位,职业以农民为主,1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的逐年下降,与多年来提高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呈直接关系。

15岁以上人群是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率;加强血液制品检测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加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体检,从而早期发现乙肝患者,积极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2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的不断提高是控制麻疹的基础,适时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是对常规免疫的必要补充,对迅速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阻断病毒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控制麻疹的有效策略麻疹发病率在小于1岁年龄组占发病数的44.44%,其中8月龄以下2例,因这些婴幼儿由母体抗体大部分在婴儿5~7月时消失,还未按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导致发病[2]近年来大量流动儿童进入并有逐年增多趋势,流动人口分布呈一定的聚集性,受居住拥挤、卫生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当传染源时极易形成暴发或流行[3]。

启示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上,一定要扎实的搞好常规免疫,满8月龄儿童必须及时完成基础免疫。

我县于2007年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0年又对8月龄~6岁儿童开展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1-02/03再次对8月龄~6岁儿童进行了查漏补种;麻疹强化免疫虽然有效降低了麻疹发病数,但2010年洋县麻疹发病病例的年龄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仍主要在小于8月龄及8月龄~14岁,33.33%为学龄前儿童,病例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的结果提示:学龄前儿童的强化免疫质量低于学龄儿童。

由此,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生入学的查验接种证和未全程接种的补种工作应持之以恒;要把流动人口的常规免疫及麻苗查漏补种工作持续抓好,完善《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管理办法》对外来民工集中的大型企业结合体检接种麻疹疫苗,对2010年度发生麻疹病例的乡镇再次查漏补种;开展全县麻疹疫苗接种人群的免疫水平监测、评价接种成功率;加强麻疹监测,搞好传染源隔离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有效控制和消除麻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