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概论分析解析
三 现象学的方法
2. “悬置”/epoche的三个层次
——按照DAVID WOODRUFF SMITH & RONALd McINTYRE的观点
理论来源: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改造并将其普遍化 ①还原的第一步(心理学还原)
所要悬置的“自然态度”:自然世界是实际存在着的, 我们的意识所指向的物体对象是实存着的,我们自己和我 们的意识经验也是这个自然因果世界的一部分。(日常生 活的态度)
悬置:对这种前设要进行悬置,也就是不采用这关的整个自然科学)→
对其是否真实存在存而不论(置入括号) 悬置之后: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自然世界的物体上,转移
到意识/意识经验之上。——反思
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②还原的第二步(先验还原)
第一步的还原并未把这种态度悬置掉:我们自己是自然的人 的实存,我们的意识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人的身体,特别是脑 的)机能的表现。认识活动是进行认识的有机生物的体验,我们 在生物发生学的联系中对认识进行研究。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进 行归纳、概括等。
a归纳法:尽可能多观察一些红色的实例,如红色的苹 果、红色的T恤衫等,然后归纳出什么是红色
b本质还原(本质直观):对红色的载体和红色本身如 何实存存而不论,对红色进行想象和变更,最终形成一个 完整的红色的序列。这些序列是先天必然的,反而是一些 红色得以可能的前提。(早期的柏拉图实在论立场)
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设的”。 一切未经审查的预设(任何理论)都要被悬置。 因此,找到的阿基米德基点只能是直观——直接的给
予 “一切原则之原则”: “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
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照其给予的那样来理解, 并且只能在它被给予的限度之内来理解。”
——《观念I 》§24
直观:直接把握对象的方式。直接地看/自明。
——斯皮尔伯格:《现象学运动》
第一部分 现象学运动的概况
现象学共同的特征 1. 承认“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的最后 检验标准。(承认”直接性“) 2. 回到对本质结构的洞察。
——胡塞尔/“现象学宣言”/《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
本质/观念:绝对普遍必然的,而非偶然的任意的 如:海德格尔 在此在的日常状态中考察此在的存在的本质结构。无论实际的此 在处于何种存在方式,这些结构都应该保持为规定着此在的结构。
①实存的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自然世界及其中的物体)
②自我及自我的意识活动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理-心理学意 义上的存在者/实体 → (自我)
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悬置的结果是:纯粹意识的领域。从而,意识的本质
(普遍的)结构得以呈现:即意向性结构:意识总是对某 物的意识。(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某物)(对此,后文将 专门讨论)
勿使惹尘埃。
慧能也作了一偈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 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 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 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
①意识活动一侧;②意识活动的对象或内容一侧。例:
想念母亲——①想念 ② “母亲”; 回忆童年的一个故事——①回忆 ② “童年的一个故事”; 计算2+2=4——①计算②2+2=4; 怀疑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①怀疑②意向性结构是否为真
某个意识是一种活动(行为),这个意识总是对某个 对象(内容)的意识。
②还原的第三步(本质还原)
功用:从对特殊的个体事物研究转到对一般事物(共相/ 性质/种类)研究,由此实现对一般事物的直观(本质直 观)。例:
个别事物:这本书/那个人/桌子的红色/这个苹果、
一般事物:“书”/“人”/“红色/redness”水果/这个 因果关系的实例vs 因果关系本身
方法:与归纳法采取的对事实的观察不同,本质还原采取 对于可能情形的想象和变更来实现。如:基于观察到经验 的红。(抽象出共性vs舍掉个别性)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我看的是”一“本书。
2. 意向性的三个方面
b. 意向活动的对象是意向活动的单层次或者多层次综合的结果。 意向活动的性质和质料的两个因素: ①质料的因素(意向活动的内容):如华工西湖 ②性质的因素:如知觉、想象、回忆。 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性质:对西湖的当下的知觉,对西湖的想
在此,理解胡塞尔的关键点是: 区分①心理活动;②心理活动的内容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3. 心理主义会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如果逻辑是思维(作为心理活动)的艺术,而每个人
的心理活动都会有差异,思维结果因此就有可能不同,也 没有统一不变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真理不 能是”对于某某人/情形”的,而是在任何时空中都是真 的。 4. 胡塞尔对逻辑规律的理解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思维与所思维之物的直接统一。认识与认识对象在意 识活动中的完整统一。意识活动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对象。
广义的意向活动中,包括 ①质素(非意向的)的方面;②激活质素的方面(统握/统 摄/立义)。 例:对苹果的直观活动 ①质素的方面:红色、圆形、甜味等;或者不同角度的 ②激活质素的方面:把所有这些质素激活统握起来,赋予 其意义,形成“苹果”——“苹果”作为意向活动的对象 得以构造出来。(the breath)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某物并非只指时空中的实在物体,而是指所有可能的
对象,无论是实在的还是观念的东西,甚至是虚妄幻觉中 的对象。比如:对苹果树的意识,对数字“2”的意识,对 “公正”的意识等等。
现象的定义:即意识/纯粹意识。显现和被显现者的关系 等等。
第二部分 胡塞尔现象学概论
——意向性理论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 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一 胡塞尔现象学的任务和发展过程
1. 根本任务:认识论批判。为一切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自然科 学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自然科学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没有进 行反思。根本问题: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对象相一致? 认识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准确地切中认识的对象? (康德)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任务的划分:基于某个前提,上溯vs下行。
教育学:人是可以教好的→教的方法、检验手段
哲 学:.人是可以教好的 → 性善性恶论→人性/上帝
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的任务;现象学就是认识和认识对象的现
象学。
——《现象学的观念》第一讲
2. 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大致过程
a. 研究数学和逻辑问题,试图用心理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的规律。但后来发现这
但这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并不考虑认识是如何可能的。在未澄 清认识是如何可能之前,这些态度必须被悬置起来。胡塞尔认为, 这些对于人类自我的前设的理论(如弗洛伊德的)也应被悬置, 而且悬置掉以后我们还可以对人类的意识经验进行描述。
→对人的自我和自我的意识行为不做存在的任何假定(本体 论上的中立),尤其是不假定为自然的、经验的实体,而只按意 识行为在意识中呈现的方式和呈现的东西来描述这些意识行为。
《逻辑研究》: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规 律——类似于柏拉图的实在论的立场。在《观念I》中稍 微弱化,但仍然坚持逻辑规律是“客观的”“自在的”。
三 现象学的方法
1. 现象学的绝对开端:“一切原则之原则” 认识论批判的任务决定了,现象学不能采用任何自然
科学或其它任何科学的成果或假设。 → “现象学是无预
1. 19世纪末的心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逻辑是思维的艺术,逻辑规律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真
理是相对于这些规律而言的,因而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 有绝对的真理。 2.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心理主义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 涉及的内容混淆了。如:计算“2+2=4”。一个人去计算是 一种心理活动,其心理活动的内容是2+2=4。这种心理活 动可能会犯错,如2+2=3;但“2+2=4”本身却是必然的, 不会因人的心理活动而改变。或者说,心理主义错在把逻 辑规律/数学规律混淆于心理活动的规律。
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1. 意向性的基本规定: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 /Consciousness is always consciousness of something. 或者意向的行为和意向的对象存在一种普遍的相互关联。 或:意识总是包含着意识的对象/或指向某个对象。 一个知觉总是对某物的知觉;一个评价总是对某个事态 的评价;一个愿望总是对某物的愿望…… 一个意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粗略的划分) :
四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2. 意向性的三个方面
a. 意向活动/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的相互关系。 词源1: noein(v.)=to think; nous(n.)=mind
noesis=thinking; noema=a thought (what it though)
将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b. 开始批判心理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是自在地存在的规律(类似于柏拉
图的理念),不依赖于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人的意识只是发现它们,而非创造它们。
c. 但数学和逻辑的规律是通过人的认识发现的,于是转向认识论。先验现象学—
—认识论。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只剩下一条单一的纯粹的意识之流。自我只是所有单一意识 体验的主体的代称。
先验还原则把意识的结构/意向性结构(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 主题)最终给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