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不但资源消耗急剧增长,而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
由于负载人口过多、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恶化形势: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
这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一直并将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能源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这也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这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我们不断地科学认识和致力于合理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思想(一)基本内涵及两者的关系1.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在于,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有数不清的例子都充分证明了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
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
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
到那个时候,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体会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
据专家分析,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
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是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大自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人类对自然规律掌握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慎重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我们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自然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进而言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二)现实意义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出结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战略的确立,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顺应国际社会潮流,符合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
纵观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促使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换言之,就是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模式,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福祉的呼唤。
二.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一)进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环保事业,自改革开放元年步入了发展的全新时代。
1978年,环境保护被首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中国环保事业发展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表明环境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法制轨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中国环保事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国环保理念得以整体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确定.1992年,中央发布《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与未来的必由之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态势,在全面总结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与自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构想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占2007年GDP的比重为1.36%,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保障。
2007年,中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完成造林面积390.8万公顷,同时林种结构进一步调整,造林质量明显改善。
到2007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987万公顷,全国自然湿地得到逐步保护,生态功能日渐恢复与改善。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秉承“绿色奥运”理念,全部实现了北京对国际社会承诺的生态环境指标,在国际上充分展现了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中国现代化首都形象。
(二)问题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口资源占有量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不协调,使人均资源占有量持续下降,经济快速增长又使资源消耗急剧增加,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约束成为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
还有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为根本扭转、资源综合利用低、资源环境保护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三.今后贯彻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及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运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真正做到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推进发展。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坚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新目标,即我国的工业化要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发展新科技与环境和谐有机统一起来,最终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继续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
(三)国土资源工作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利用好我国优势矿产资源。
(四)环境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五)水利工作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加强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
(六)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同时,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七)坚持依法办事,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继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立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行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各级人大要加强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执法监督检查,司法部门要加大对人口资源环境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全面推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
要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民主决策程序,为社会公众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事业创造条件。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题目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姓名尹嘉欣专业金融年级 07级学号 200714022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