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上海烟草为例1. 导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解与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Introduction),并提出本文不但提出了信息化意义建构,而且提出了共演的意义建构框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
关于如何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学者与产业界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认为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而不是简单集成,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存在”{计算机世界报, 2007 #2100}。
但在理论上,对于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怎样理解融合产生的过程,还缺乏微观层次的解释。
本文从企业对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角度讨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过程。
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组织通过理解其外部环境,产生对环境意义的理解,并在组织成员中交流与互动从而产生对外界环境的“集体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采取下一步行动{Isabella, 1990 #2101; Sackmann, 1991 #2102; Starbuck, 1988 #2103; Weick, 1993 #2104}。
组织意义建构过程代表了组织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过程。
信息化对于工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环境互动,但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不同的。
从企业层面出发,了解不同的阶段企业信息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找到融合的规律。
本文以上海烟草为例,提出了一个共演的(Coevolution)的意义建构框架,解释了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是怎样理解信息化,并进行信息化实施、融合的。
最后对针对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模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2. 意义建构理论♦明确本文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意义建构;详细解释什么是信息化的意义建构(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的一般模型,图0);解释从信息化意义的建构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对意义建构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意义建构过程,讨论:意义赋予、意义接受,单向与双向的意义建构,以及这些过程对于我们研究人员的意义。
意义建构是指组织理解外部环境,并将对环境的理解以文字等方式显性化,以此作为组织采取下一步行动的跳板{Weick, 2005 #2107}。
意义建构可以体现在个体与组织两个层面。
在个体层次,当个体发现现行(ongoing)的时间流程中,有些事务并不符合以往认知。
此时,个体便会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回溯(retrospect)整个事件的发生经过,借此发现其中是否有造成认知差异的线索(cue)存在,而后,在提出一些较合理的推测(plausible speculation)来解释线索产生的原因。
与个体相似,组织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例如信息化的广泛推行),同样会对这一环境进行意义建构,以便能够对自身所处的整体环境作一澄清,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意义建构是组织的一项关键活动{Weick, 1995 #2105},对于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对环境的关注与解读等意义建构活动是影响组织战略变革的关键活动{Maitlis, 2005 #2106}。
在动态和急剧变革的情境下,意义建构也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更需要通过意义建构来统一认识,并基于这一集体认识采取行动{Weick, 1995 #2105}。
组织层次的意义建构可以表现如入下图所示的范式:图 1 意义建构的一般范式对于技术促发的意义建构而言,促发因素包括这样一些因素{Louis, 1991 #2108}:(1) 面对的情况对企业而言是新奇的(Novel);(2) 在预期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存在差异;(3) 被要求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组织内的成员对环境中的种种问题达成共识,以便让过去的经验或环境具有可感知性(sensible),使其得以被保留并应用于未来相似的情境{Choo, 1998 #2109}。
意义建构的结果代表了组织对外界环境的共同认知。
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作为一种外部事物,它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是新奇的,也可能企业发现信息化支持的运作方式与现有的运作方式之间存在差异,同时,由于外界的积极推动(例如行业协会、上级主管部门等),企业必须主动思考信息化的相关问题。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化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触发因素。
但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不同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由于企业的知识水平的差异,意义建构过程也呈现不同的特征。
对这些意义建构过程的考察可以使我们了解:(1)企业是如何理解信息化的。
(2)信息化在企业的实施过程中是如何与企业现有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融合的。
3.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从案例出发,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提出信息化意义建构的共生理论。
分三个阶段说明意义建构的过程。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于1993年由原上海烟草公司所属企业改制组建,拥有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卷烟工业及其烟草储运、印制、机械、材料等配套工业,并涉足商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宾馆酒店业等领域,是一个以卷烟工业为主的,多元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大型企业。
从1982年开始,公司就开始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在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有着较长的发展过程。
1982年公司购买了第一台IBM AS/400小型机,主要用于---;1993年,公司开始实施SSA公司的BPCS系统;1995年到2000年,公司对所有的业务进行了基本的业务电算化改造。
从2000年开始,公司对离散的系统进行了系统整合。
在二十多年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公司对于信息化这一外部事物的认识也经历了较大的转变,在信息化的导入过程中,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与公司现有业务的融合。
3.1 第一阶段信息化中的意义建构:信息化迷信上海烟草集团是国内较早开始信息化的企业,从1982年就开始引进第一台电脑用于材料的核算;从1987年开始就建立了公司范围的Novell网。
从1992到1994年是上海烟草(集团)引进了国外某著名公司的MRPII软件。
在谈到引进这个软件的动因的时候,公司信息中心的负责人说:当时国家局(国家烟草专卖局)专门开了一个信息化的推进会,全国范围内确定了7家企业作为信息化示范企业,上海烟草也是其中的一家。
在引进这个软件的时候,这个时候SSA和Oracle这两个公司是竞争的。
Oracle认为我们提供的软件像工具一样的,可以搭的,如果买一个SSA软件,当时就是面临这个选择。
但,我们讨论下来呢就觉得,引进国外一个软件呢,就等于引进一种管理。
但是当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很明白地了解引进SSP的风险、会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做BPR等等,或者说还不是很清楚。
我们认为就是引进一个管理思想吧。
从信息化的动因看,在第一阶段信息化的促发因素上,很大部分的促发来自外部压力,例如国家局的推动,以及希望借助软件引进国外的管理思想,同时,上海烟草在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特殊的区位和地位,希望一直走在国内烟草行业的前列。
这些想法,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规范压力”。
在管理层得到国家局有关推动信息化的相关指示,并确定上海烟草作为7家示范企业之一的文件后。
管理层就开始了在企业范围内推行BPCS的工作。
具体的工作有当时的计算机室负责,业务部门也参与其中。
但BPCS在烟草的推行过程中碰到了诸多问题。
主要是软件与上海烟草现行的业务运行规则无法匹配,例如,有受访者谈到:主要是和管理上的碰撞,和对软件上的不适应。
软件上的不适应是比较小的,比如在库存处理方面。
以前的软件技术在这些方面也不是做的很完善,比如对库存的预留、对库存的分配保存库存里面的计量单位也不是很丰富,因为我们购进的时候是采购的计量,分发的时候是小包装的计量等,像这种方面它也不能提供一个很丰富(的支持)。
像现在SSP的软件,计量单位的转换已经很丰富了。
(另外)它的物料的小数点是3位,而国内的单位,比如“吨”是4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这些是技术上的问题,当然我们还有管理上的一些问题。
我们的管理和MRPII的事项上还不吻合,特别是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等方面。
我们是配方型企业,和传统的机械制造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后来我们没有继续使用这个软件。
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也不方便,完全用它的思想、按照它的软件内容去配置,我们又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这个计划)后来就废止了。
在这一期间信息化选型过程中,基本上没有IT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参与。
用公司IT部门负责人的观点:“要我们参与我们也没有经验,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信息化的认识还没有现在深刻。
只是觉得这(信息化)是个趋势,国家局在推,就接受了。
”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后来证明是失败的,购买的成套的BPCS系统只是有极少部分的模块用在了物资处的库存管理上。
并且这一部分的功能在2000年公司开始公司范围的集成时也彻底不再使用这一功能。
这一阶段的上海烟草对于信息化的意义建构过程可以用图2所示的框架图来表示。
意义建构的促发器(Trigger)主要来自制度压力(Institutional pressure) {Meyer, 1977 #1467}。
三种主要的制度压力{Meyer, 1977 #1467},即强制(Coercive)、模仿(mimetic)和规范(normative)压力在上海烟草信息化的促发器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管理层感觉到来自主要是制度压力导致的信息化压力时,管理层必须建构对信息化这一外部环境给予的压力,提供一个明确的框架来理解这一压力。
所以,“希望借助这一软件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
但在具体选型中并没有IT部门或管理部门参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IT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协作。
最终导致BPCS实施的失败。
图 2 第一阶段的信息化这一阶段的信息化意义建构过程可以成为“信息化迷信”,就公司过分迷信上级本部门的推荐和迷信国外软件提供商所许诺的“先进的管理模式”,而没有考虑公司的实际条件和软件的特性。
3.2业务电算化(1995-2000)尽管经历了第一阶段引进BPCS的失败,公司管理层仍然坚定地认为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所不同的是不再迷信国外软件的先进性。
由于认为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所以公司开始将所有的业务职能电算化。
并且认识到在信息化上企业不能太迷信国外软件,所以公司开始走自主开发的道路。
从1995年到2000年间,在管理层的要求下,IT部门对几乎全公司所有的业务都进行了计算机“写实”(信息中心负责人的说法)的工作。
主要是由IT部门人员与业务部门人员一起,将业务人员当时的手工操作完全通过“写实”的方式电脑化。
我们当时(的系统)完全是用java语句或者是其他什么语句按照你的需求(开发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