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插花教案

插花教案

案例展示《插花艺术》天津市东丽区小东庄中学张树娟【说课】一、教学环节图示二、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摆放和播放插花作品(如图1讲台摆放插花作品以及芦苇、野草等地方资源),进行情景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亲身感受体验新知学习插花艺术的基础知识:1.提出问题:插花艺术对环境的作用?让学生联系生活,插花可以美化和装饰环境。

2.教师介绍插花的基本形式,师生共同分析其特征。

(1)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东方起源于中国,唐朝传入日本。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三月三在芍药盛开时节,男女青年聚会,赠送芍药等习俗。

东方式插花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东方艺术情调。

花材少,枝叶稀疏,强烈枝叶的形态与构图,形成特有的艺术节奏与意境,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如同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西方式插花的特点与东方式相反,特点枝繁叶茂,红红火火,五彩缤纷,强调插花的色彩。

其构图多以对称均衡为主,具有图案美和修饰美。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的理解新知识)(2)西方(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人就将植物材料用于装饰目的.以后随着文化的传播,插花艺术先后传到希腊,罗马,比利时,荷兰,英国,法国等,并得以发展。

(生倾听,理解领会新知识)自主探究设疑解疑(一)插花艺术的基础知识1.插花的用具(师生分析)器皿(花瓶、花篮等)、花卉(花、叶等)、花泥,也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如芦苇(茎、叶、花絮)、各种花草等。

丰富插花艺术的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2.常见插花的造型特征大屏幕播放不同造型的插花作品,学生观察屏幕分析插花造型:新月型、S型、扇型、三角型、垂直型等。

师生共同分析各种插花造型的特点:(1)新月型插花也称“弯月”型,它是由自然现象“弯月”的形状构思出来的造型,所以成型时需要注意线条的流动感,它具有强烈的曲线美,花器不宜太高,瓶口宽阔的最为合适。

(2〉S型插花与英文字母“S”形相同,所以称之为S形。

S形插花采用的花材带有曲线状的较佳。

适宜选择窄腰的高瓶,效果最佳。

(3)三角型插花是西洋式插花最普遍的基本插法。

插花作品可插成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应用范围相当广。

(4)扇型插花是模仿折扇或类似半圆的形状。

扇骨不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花来交替,不同颜色也不要交替使用,因为将会造成一种很不自然的外观。

可以采用任何形状的花器。

扇形插花适宜摆放在三角位、转角等处,也可以摆放在大堂。

(5)垂直型插花。

表现纵向的线条美,插花的造型直立而窄长,向上伸展的姿态,具有气势雄伟的象征意义。

花器要以插口细小,或简单细长的最为适合,不能四面观赏.`只适合摆放在比较狭窄的场所,如屋角、窗台等地方。

3.插花的原则教师先请各组组长选择讲台上任何一种造型的插花作品,将其带回本组并进行分析讨论卡片上的问题(图8-9)。

△问题1:本组插花作品的造型特点?插花作品与环境的关系?境物和谐。

即要求插花作品与环境条件相和谐。

插花作品要与背景色调、空间大小、欣赏对象、插花用途等相协调。

△问题2:花卉之间的色彩关系如何?色彩协调。

即要求插花所用的花材之间色彩协调。

既要有鲜明的反差,又要有和谐的统一。

东方式插花色彩整体效果以“雅”为佳,西方式插花则以“繁”为佳。

△问题3:插花作品对其构图的要求?构图完善。

东方式插花要注意枝条、叶片的布置。

既要做到重心稳重,又要有节奏感。

西方式插花构图讲究均衡,重心稳重,以四面皆可观赏为佳。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得出境物和谐、色彩协调、构图完善这三点就是插花的原则。

通过讨论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能力,让学生进行知识互动交流。

(二)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教师示范插花过程(选取其中一种造型)让学生观察。

基本程序:先插线条花(线)确定形状大小和方向,再确定焦点花(面)的位置,最后以填充花(点)作补花.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插花的过程,从而系统而准确的了解知识。

总结插花基本程序:(线条花、焦点花、填充花)实践发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动手动脑共同设计插花作品。

通过了解美术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屏幕展示,教师强调插花作业要求。

A.作品须有一个明显的重心B.花材种类不宜过多,组合不能过密C.选取同一或同系列颜色花卉D.构图要整体平衡,可对称也可不对称E.主次分明。

(2)布置各组通过讨论设计插花作品。

(3)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设计制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插花作品。

屏幕循环展示插花作品图片并播放音乐。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设计制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和讨论合作的能力。

作品评价教师布置展台,组织各组进行展示,学生成为解说员。

学生将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学生谈感受,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该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表现部分,课时为1课时。

本课教学以讨论、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发表自己对插花艺术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并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共同设计精美的插花作品,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插花艺术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插花原则并设计出精美的插花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插花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讨论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做插花的基础知识。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来了解插花的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插花艺术的设计制作。

让学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学会表达和倾听。

指导思想1.以人文性确定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同时,帮助他们通过对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好的汲取丰富的人文精神。

2.以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师设计讨论问题,组织、引导学生有效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自己能够运用简洁、明白、有条理地发表意见,还会倾听同学发言。

3.本着“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基础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法运用1.情境导入法。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用精美的插花作品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引导法。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自己得出结论,记忆才会深刻。

3.直观演示法。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展示插花造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区别插花的常见造型。

教师亲手演示插花过程,通过大屏幕让学生直观理解,学生更易产生兴趣。

4.体验探究法。

让学生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进行创作。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完成插花作品,加深知识的应用。

5.观察讨论法。

教师设计讨论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在研究插花原则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的出结论,加深知识的理解。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样式的插花作品,花、叶、盆、彩纸、泡沫及自然植物(芦苇等)。

教师设计问题卡。

2.学生准备:花、叶、自然的植物(野草)、彩纸、剪刀。

自主探究设疑解疑泥等)2.常见插花有那些造型?(新月型、S型、扇型、三角型、垂直型、等。

)3.教师分发“问题”卡,分析插花的原则。

4.教师示范插花过程。

△基本程序:线、面、点2.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卡中的问题,得出插花原则:境物和谐、色彩协调、构图完善。

3.学生观察插花过程和要点。

2.展示不同造型插花作品,请同学们分析其造型特征。

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插花过程。

生系统而准确的了解知识。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讨论的能力,让学生进行知识互动交流。

展示交流作品评价教师布置展台,组织各组进行展示。

教师评价学生作品。

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

学生成为解说员,进行自评、互评。

播放优美的音乐。

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拓展小结总结本课,鼓励将插花艺术应用于生活,美化生活。

谈本课感受。

将插花作品送给母亲。

回到课题进行情感的交流,学会物以至用。

课后拓展小结鼓励同学们将插花艺术应用于生活。

通过本节课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讲解哪些花卉有利于身体健康可以放在室内,哪些不利于健康。

学生谈本课感受。

将插花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母亲,祝福母亲健康快乐(图19)。

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学以至用。

【教学反思】本人紧紧围绕讨论式教学的目标,即:教师会设计讨论的问题,能够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地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自己能够简洁、明白、有条理地发表意见,还会倾听学生发言,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概括、精确地设计了三个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在老师正确的组织、引导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实现了讨论式教学的目标。

另外,该课还有三个优点:一是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插花艺术的历史和东、西方插花艺术的风格;二是利用当地资源,如芦苇(茎、叶、花絮)、各种花草等,即丰富了插花艺术的内容,又开发了课程资源;三是当课的最后老师建议学生将亲手设计制作的插花作品作为母亲节的礼物献给听课家长时,课堂上响起阵阵掌声,将本课推向高潮,教学内容由此得到升华。

本课运用讨论合作式学习,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课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用简洁、有条理地发表意见,还会倾听同学发言。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