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

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

例如: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周:周代。

泉府:钱府。

官:官府。

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

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

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

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

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

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

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

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

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

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

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

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

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

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

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

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

“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

(《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③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呵。

巢: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邴夏御齐。

(《鞌之战》)——邴夏为齐侯驾车。

以上是名词作补语。

(二)代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

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古汉语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比鸿毛还轻。

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公输》)——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就可以去攻打了。

③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天论》)——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日月更明亮。

例①的“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人”。

例②③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例②指代人,意思是“没有什么人”;例③指代事物,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

代词的主要特点同名词,一般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及判断句谓语。

(三)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以及变化的词。

根据动词后面能否带宾语,又细分为二类:①及物动词,又叫“他动词”、“外动词”。

它所表示的动作常常影响到发出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

例如“被坚执锐”的“被”和“执”。

②不及物词,也叫“自动词”、“内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仅限于动作者自身,不以动作者以外的人或事物为对象。

例如“生”、“死”、“行”等。

根据动词的作用又可以分成能愿动词和判断动词。

能愿动词一般不能独立作谓语,也不能带宾语,经常附在其他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可能。

例如: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张骞传》)——汉王送给王的财物,不能说尽。

②〔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欲。

留岁余,还。

并南山,欲从羌中,复为匈奴所得。

(《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得大夏,终究没有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

主了一年多,就回国。

沿着昆仑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返回,又被匈奴抓住。

句中的“可”、“能”、“欲”都是能愿动词。

判断动词数量较少,多为后起。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字。

“是”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判断动词,而在先秦汉语中,“是”作指示代词而不作判断动词。

例如: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和犀牛跑出木笼。

龟板和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是”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在椟中”这种情况。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动词有“为”、“非”。

“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非”是“不为”的合音,常用在否定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去辞别呢?②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为年老的人折个树枝,告诉人说:“〔这种事〕我做不了”。

这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

动词在句中经常作谓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可以受副词修饰,但不能与介词结合。

例: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膑》)——魏将庞涓听说齐军攻魏的国都大梁,就离开韩国返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国境向西推进了。

“闻”、“去”、“归”、“过”在句中作谓语。

“西”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②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学习不可以停止。

“学”作主语。

③但欲求死,不服顾利害。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只愿求死,不再顾念利害。

“死”作宾语。

④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不出打猎,为什么看到你家有悬挂着的貆啊。

“县”是悬的本字,在句中作定语。

⑤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之者购千金。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命令部队不要杀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奖赏千金。

“生”作状语。

⑥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接近,难道还可以扑灭吗?“灭”作补语。

上述例句中,副词修饰谓语的情况如例①的“既已”,例②的“但”、“不复”等。

如果动词前是介词,那一定是省略了介词宾语,这在下面介词部分将谈到。

(四)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的词,在句中经常作定语、状语、谓语。

也能作主语、宾语。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鉧潭西小丘记》)——铺着枕席躺在那里,清爽明净的景色与眼睛交谈,瀯瀯的流水声与耳朵交谈,悠然虚渺的境界与精神交谈,深沉宁静的状态与心灵交谈。

枕席:名词用作动词,铺着枕席。

谋:谋划,这里指景物与人的五官交谈。

“清泠”、“瀯瀯”、“悠然”、“虚”、“渊然”、“静”作定语。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因此用了十九年可是刀刃就象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锋利。

“新”作状语。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徐公哪一个漂亮?“美”作谓语。

治乱,天邪?(《天论》)——安定与动乱是天决定的吗?“治乱”作主语。

形容词作宾语时名词意味很浓。

例如籴贱贩贵。

(杨恽《报孙会宗书》)——买贱〔的东西〕,卖贵〔的东西〕。

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

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因此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

副词“益”修饰形容词“圣”、“愚”。

(五)数量词。

数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与单位的词,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例如:有奇景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游天都》)——有这样奇异的景象,上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又快慰又惭愧。

(六)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在句中经常充当状语,也作补语。

例如:①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许弗许。

(《郑伯克段于鄢》)——〔武姜〕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②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见蛟龙。

(《论衡•别通》)——到浅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见到小虾,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见到鱼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见到蛟龙。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甚”作补语。

(七)介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

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

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

①若之何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鞌之战》)——怎么能因为受伤使国君战事失败呢?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五蠹》)——现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当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事情。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来,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自杀,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样鄙贱无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传扬到后世。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为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若能用您的众将士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不如早与曹操断绝关系。

例①“以病”作状语,表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