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
武江区红星小学邓娟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在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新理念下,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
我们也只有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作为教材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策划者及设计者,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新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潮迭起,教学效果优异突出。
那么怎样去把握教材呢?
一、前后联系,整体把握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前一知识点是后一知识点的基础,后一知识点是前一知识点的延伸。
不论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如何丰富,形式如何多变,但它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课时的“套圈游戏”。
这节课从教材的表面上看,这个内容是从两个知识层次来进行教学的。
一是估算,二是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但纵观整册教材,我们发现这节课是在前面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学完“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新课部分时,应分四步进行讲解。
1、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信息、并提出问题。
教逻罗列出本节课题必须解决的问题。
3、列出版式并估算。
4、探究计算方法。
在探索算法时,由于有前面的基础,这节课我们完全可放手让学生先
独立完成,并指名学生板演,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其次让学生反馈交流结果,最后优化算法。
因此,从这节课可看出,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材,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阶段性,沟通各部分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
具体地说,一是立足全局看教材,了解全册数学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分布,把握各个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
二是立足单元看知识点,明确教材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体系及教学目标,从单元统筹角度划分课时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二、明确意图,找准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教材所呈现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大到单元主题的引入,小到练习的设计,均可见到数学学习活动的身影。
这一项项的数学学习活动,所承载着的教学目标各有不同。
有的是为了让情境更生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有的是为了借助情境引出新的知识点。
所以,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深入解读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明确教材例题和习题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如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认识角)的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没有接触过本教材的老师都会认为只有两个新知识:第一个是88页认一认中,教学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第二个是89页做一做中,教学的是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的关系。
而对于比一比的第(2)小题,很多老师就会认为是形状相同的两块三角板的角的大小比较,但仔细深入的解读教材中的这一道题,我们就不难发现,它的本质的数学意义是要让学生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这个知识,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如果没有吃透教材,则很容易造成知识性的错误。
由此可见,读懂教材的意图,把握例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至关重要的,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地有力保障。
三、尊重教材,合理重组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真正的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那我们只有在坚定“用教材去教”的观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加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价值因素,并将它们蕴涵在教材中的新理念体现出来。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分一分>一课。
它整
节课只有四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分苹果感受平均分,第二个知识点是“一半”的数字表示方式——21。
第三知识点认识分母是4的分数,感受分数的意义。
第四个知识点是分数的读、写方法和各部分名称。
如果按照教材的方法来教,本节课的教学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就不会很准确,很深刻。
因此,我在认真解读了教材之后,对这节课进行了改进、重组。
把这 节课的4 个知识点这样进行教学:第一知识点是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在这里,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小明和小兰到郊外郊游,请同学们公平合理的给他们分食品,并动画演示平均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
从而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这样的情境教学既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第二个知识点是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我用四个步骤来让学生感知这一知识。
第一步让学生用一个数表示蛋糕的一半,第二步让学生说说蛋糕里的21表示的意思,第三步让学生找找蛋糕里的21表示的意义中哪个词语最重要?为什么重要?由此强调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第四步进一步认识21,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2
1表示吗?为什么?由此强调了平均分在分数中的重要性。
接着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长方形的21,并说说长方形中的21的意义。
如此一来,学生对21意义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第三个知识点是尝试迁移,认识创造其他分数。
在这里,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你还想认识几分之几,由此引出分数有无数个这样的结论。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折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学说说自己所折的分数的意义,这样就更进一步地强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个知识点是理解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法与写法。
由于这一个知识点教材中写得明明白白,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吃透教材,分散难点
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把难点加以分散解决,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而且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障碍。
因此,教师的教学,除了要突出重点之外,还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来疏散难点,引导学生逐一突破。
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分析难点,要弄清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而难的焦点又在哪里?然后根据难点的问题之所在,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比一比>一课中。
它在教材中有两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移多补少、第二种方法:公式计算法。
这两种方法,如果在课堂上一起教的话,学生很难掌握,特别是移多补少这一种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其含义。
如果将这一难点分散,我觉得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放三堆小圆片,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看看怎样才能使三堆小圆片同样多,接着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从而引出要进行移多补少这个方法,并动画加以演示。
由此理解移多补少的含义。
其次,放手让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去解决课本中的例题。
最后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用总数除以份数求平均数的公式计算方法。
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达到了目标,又突破了重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精彩课堂资源的随时生成,得益于教师对教材大胆的加工深挖,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思维性,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