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

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



如果培训过的施救者有能力实
施通气,仍建议按压通气比为 30:2
A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
抢救者左手掌根放在病人前 额处,下压使头部后仰,右 手的食指与中指放在病人下 颏骨处,向上抬起下颏。注 意手指不要压迫颈前颏下软 组织,以免压迫气管。此法 不适合有可疑颈椎骨折者。 头部后仰程度要求下颌角与 耳垂连线和地面垂直
2.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2 步”
相对于2010年的指南“ 在评估患者意识之后再 分别评估患者呼吸、脉 搏”这样的按部就班, 2015年的指南倾向于评 估患者意识后同时评估 呼吸和脉搏,之后再启 动应急反应系统(ERS )或求助。这样,同时 地评估可减少启动ERS 的延迟。
3.先按压还是先除颤 ?
复苏成功的有效途径

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

建立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尽早电击 除颤
有效高级生命支持及综和的复苏后处理

机械装置--全自动心肺复苏仪

与传统的CPR相比,受过良好训 练的救援人员应用这些新的CPR 替代技术和装置可能改善一些特 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或短期的存 活率,并未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 长期存活率 迄今为止,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 还没有任何一种设备比人工CPR 更具有优越性

BLS胸外按压速率变化—至少100次/分

按压部位:
两乳连线的中央胸骨处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按压/通气:30:2 5个周期检查,5秒内轮换
更改理由:

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 循环和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 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大多数的研究中,按压多可提高 存活率,按压少降低存活率
2015心肺复苏指南 解读
教学目标
掌握: 1.2010心肺复苏指南急救程序
2.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改部分
3.院内外目击心跳骤停急救
熟悉: 体外电除颤技术
了解: 1.心肺复苏发展史
2.心肺复苏机的使用
心肺复苏技术发展史
1732年,苏格兰医生发现口对口人工呼吸; 1956年,首次报道电击除颤成功抢就1例心室纤颤患者;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问世,并与口对口呼吸组成基本 的心肺复苏术(CPR);并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 除颤成为基本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196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在医务人员中普及此法; 1975年,开展了进一步生命支持,并举办CPR学习班; 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正式提出了生物链; 2000年,颁布200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年,修订了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10年,重新修订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15年,在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基础上又做了修订至今
13
14 16 18
儿科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
儿童高级生命支持 新生儿复苏 培训 急救 参考文献
20
23 25 27 29 32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1.生存链一分为二
2.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2步”
3.先按还是先电? 4.不能“拼命”按压 5.按压间隙不倚靠患者胸部 6.按压比例限定,减少中断 7.设定固定的高级气道通气频率 8.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9.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处理

CPR相关概念复习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在
出乎意料的情况下突然停止搏动,在瞬间丧失了有效的
泵血功能,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心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分为三类: 1.心搏停止 2.心室颤动 3.无脉电活动(包括电-机械分离及室性自搏心律)
CPR相关概念复习

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除颤,
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 下降7%-10% 基础CPR不能使室颤去除 成功除颤的可能性随时间延

长迅速降低

室颤在几分钟内蜕变成停搏
除颤器
双相波
单相波
双相波被证明在电复律和电除颤方面比单相波更有效
除颤器的使用

用于VF/VT:能量双相波200J单相 波360J 电极位置:右侧电极置于胸骨右缘 第二肋间,左侧电极置于左乳头外 腋中线 涂导电糊、选择能量、充电、放电 安起搏器者电极板应避开起搏器
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5-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30秒,可出现全身抽搐; 60秒,瞳孔散大,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3min,开始出现脑水肿; 4min,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8min,“脑死亡”、“植物状态”。
时间就是生命!!!!
心跳骤停复苏时间与CPR成功率:
10.目标温度管理(TTM)—脑保护
1.BLS生存链的变化—一分为二
AHA 成人生存链分为两链: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1.BLS生存链的变化—一分为二
手机时代,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手机等现代 化电子设备能够在院外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1.BLS生存链的变化—一分为二
院内急救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早期预警系统、 快速反应小组(RRT)和紧急医疗团队系统(MET)。
复苏成功后的处理

维持有效循环呼吸功能 预防再次心脏骤停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防治脑水肿—脑复苏


防治急性肾衰竭
防治继发感染
强调团队形式心肺复苏
团队合作 多名施救者协作进行CPR
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单纯胸外按压的CPR
小组式复苏
强调团队形式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操作需要同时进行,团队合作可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高效团队沟通 可最大程度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复苏成功率
尽快除颤一直是CPR中保证 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一环。 在2010年的指南中,在自动 体外除颤仪(AED)或除颤 器准备就绪时,先进行1.5~3 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 今年的指南则表示,一旦除 颤器准备就绪,就直接除颤。 当然,在AED和除颤器的获 取和准备过程中,还是需要 CPR的。
4.不能“拼命”按压 !

心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CPR相关概念复习

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
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恢复心脏自主搏
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 和挽救生命的目的。而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功能的恢复, 故心肺复苏又发展成为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D 电击除颤说明
电除颤后立即CPR,直至5个周期30:2后再进行评估 理由:


室颤终止后几分钟内往往为非灌注节律(无脉电 活动、停搏)
除颤后最初几分钟心脏不能有效泵血,不能有效 灌注 除颤后立即进行几分钟CPR直至适当的灌注出现
AED -----21世纪的人体灭火器

公共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是急救系统生存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公众进行除颤可使除颤时间缩短 必须在准备除颤仪的同时进行CPR, 减少心脏按压中断时间 尽量缩短从最后一次按压到电击之间 的时间, 及电击到电击后立即恢复 按压之间的时间 证据表明即使非常短暂的CPR中断也 是有害的



高级生命支持(ACLS)
A 气管插管
B 机械通气 C 循环药物
D 鉴别诊断
良好的ACLS应建立在高质量的BLS基础上
CPR有效指征

自主心跳恢复:可触及大动脉搏动 自主呼吸恢复 瞳孔:由散大到缩小,并有对光反应 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神志:逐渐恢复,可见眼球活动,手脚开始活动
强调连续不间断按压 尽早电除颤 避免过度通气 强调CPR系统组织、实施、教育协调的重要性
强调了复苏后处理的重要性
弱化了心肺复苏装置及药物的重要性
BLS生物链的变化—由4环--5个环
1. 快速识别及启动急救系统 2. 早期心肺复苏/强调胸外按压 3. 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1min
>90%
白金时间:1min内


4min
6min
>60%
>40%
黄金时间:4 min
白银时间: 4 -8min


8min
10min>20%源自几乎为0% 白布单时间: 8-10min
每延长1min,成活率就下降10%。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总概括
CPR流程简单化、标准化
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
今年指南最大的改动是: 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 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 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
免超过6厘米。
按压频率规定为100~ 120次/分。
5. 按压间隙不能“倚靠”患者胸部
2010年的指南中强调按压间隙需要保证胸廓充分
回弹。但是在绝大多数实际临床工作中,每次按 压间隙时我们的重心还是偏向患者。现在指南对 此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要求按压间隙不能“ 倚靠”在患者胸部。这就意味着在按压间隙,不
7.设定固定的高级气道通气频率
对于实施了高级气道措施(气管插管、喉罩
等)的患者。2010年指南要求通气频率为每分
钟8~10次,这次为了方便的学习和实施,将
A 开放气道

托颌法
抢救者在病人头侧,肘 位于病人背部同一水平上, 用双手抓住病人两侧下颌 角,向上牵拉,使下颌向 前,头部后仰,两手拇指 下推下唇,使口腔打开。 不常用,适合可疑颈椎骨 折者
B人工呼吸

每次吹气:2口 每次吹气量:7001000ml(10ml/kg) 每次吹气时间: 1秒 见胸部隆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