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曾剑妮
记得当初,我尊照课改理念,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了一节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满腔热情的给同学们上。

上完这节课后,我犯难了:难道数学实践活动课那么难上?学生习惯的那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以及山区孩子那贫乏的生活实践能力,给活动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为了冲破重重难关,我不但认真钻研教材,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活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类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投入到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中。

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去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而不能套用老办法、靠简单的模仿去解决问题。

要防止学生的探索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对学生探索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问题,需周密考虑,精心预设,使实践探索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如“数字与信息”实践活动,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收集一些常用的电话号码,调查、咨询自己学校以及家庭住址的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和作用,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让学生在亲身调查实践中,感受数学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上课时我还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常用的电话号码?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
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2)看一看:投影出示学生写给老师的一封信,探索邮政编码214187表达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代表的信息。

(3)比一比:比较自己家庭人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组织讨论:A、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吗?B、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它们所包含的信息吗?你还有什么发现?(4)做一做:根据你发现的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试着为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二、呈现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活动方式。

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社会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灵活的活动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活动呈现的方式,教师不必设框框加以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活动方式可以是调查统计、设计方案、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探索规律,数学日记等,通过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做一做、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实践与交流。

如五年级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校园的绿化面积”实践活动,活动过程和方式如下:(1)想想算算:校园里有一块草坪,你能算出它的面积有多大吗?你准备怎样算?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算出结果。

(2)说说议议:校园果还有两块花圃(图略),你能算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3)估估量量:每个组在校园里找一块合适的草坪或花辅,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量量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算出结果。

(4)画画算算:为了进一步绿化和美化校园,学校准备新建一个花圃,你能帮忙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花圃的形状,再算出它的面积吗?
三、注重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思
维使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得到内化,使具体形象思维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如:让学生完成一项任务——用100元钱置办一次班级联欢会。

学生经过讨论,明确了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要知道该准备些什么。

经过统计调查,确定了需要准备布置教室的物品,游戏所需道具,奖品、小食品和饮料等物品。

那么每样物品应准备多少才合适呢?学生自愿结成小组,每组领一项任务,开始具体工作。

几乎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做市场调查、作出预算,然后申领资金,再开始置办。

由于计划内的资金有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算术的、图形的、统计的等内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差不多都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把这样的问题带进课堂,并最终进行综合化的处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始终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课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

在这样的课堂上,数学各领域以相互交织的状态呈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都能派上用场,因为是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确定和选择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都经过自身的努力,求得问题的解决,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四、正确处理师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的关系。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课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小学生乐于主动参加、积极投入。

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中。

同时,他们又通过自身独立探索和合作研究的体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而不是间接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如上例“数字与信息”实践活动,课前学生自主、积极地调查、收集一些常用的电话号码,调查、咨询自己学校以及家庭住址的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的
含义和作用,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不但让学生在亲身调查实践中,感受数学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对我设计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因此,学生是数学活动课的主角,居于主体地位。

但他们的学习活动又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教师在适当时机的引导、组织和帮助对他们的学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在此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居于主导的地位。

所以,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决不是按部就班式的,要敢于打破常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寻找学生身边的物、事,引导他们实地观察、大胆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

让他们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他们才能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学会自主地发现与获得数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