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议

简析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议

_________行政管理___________专业毕业论文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简析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议*名:***学号:0专业:行政管理工作单位:0联系电话: 02014年 2 月20 日目录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现状 (4)(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4)(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4)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6)(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剩余劳动力多 (6)(二)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 (6)(三)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 (8)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8)(一)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制造农村人力资源良好开发 (8)(二)科学规划制定,稳步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营 (8)(三)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 (10)(四)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 (10)(五)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11)参考文献 (13)内容摘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是数量庞大但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素质差 ,且存在着心理贫困、公民意识薄弱、权利缺失和差别歧视等问题。

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现状问题;开发对策简析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议学号:姓名:农村人力资源应该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包括农村中有劳动能力的人。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更多地则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不在于劳动者的数量,而在于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和有竞争力的工作质量上。

因此,仅仅数量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的概念已经不能反映问题实质,人力资源要通过开发转化为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源在数量基础上的质量水平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根本动力。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现状(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

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 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

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1、起步期: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农业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领域。

非农业人口数量发生重大变化,仅1982年到1985年的三年间,农村非农就业人数净增290万人。

而自1985年到1988年的三年,非农就业人数更是增至1897万人。

其中,乡镇企业成了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大批农民涌入乡镇企业,展现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

在国家“农、林、牧、副、渔”五业共同发展的鼓励下,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就业形式则更加灵活。

此外,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得到关注,尤其是农村基础性教育的发展,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则成为重中之重。

2、发展期:1989年大量农民工返乡,进入三年治理整顿时期。

自1991年起,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随之不断加速。

1992年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开始大规模出现,这一年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共计增长960万人。

但随着城市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大批农民选择回乡创业,他们带回资金与技术投入到新一波农村创业、开发潮流中。

在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获得广泛关注。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更是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青壮年文盲基本消失。

3、强化期:2003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产业机构逐步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也随之产生了深刻变化。

在当前教育水平下,农村劳动力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已明显不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

只有接受了一定的技能培训及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才能在向城镇转移或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获得竞争力,以实现自我价值。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开始进入发展黄金阶段,亟需不断加强。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剩余劳动力多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

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 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

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二)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大国。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源开发。

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农业投入较低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非常有限。

很多地方把农民教育工作看成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

而物质资本投资效果的外显性常常博得决策者的青睐,从而有限的农业投入经费被用于结构调整、粮食企业的经营性补贴甚至政绩工程,导致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事业落后,职业技术教育“发育不良”,农民得不到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农村人力资源远远落后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9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少,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不高。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只有30%-40%得到推广,10%得到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农业粗放经营现象非常严重,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1、地区分布不合理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致使农村人力资源地区文化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据统计,东部地区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到51.7%。

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例看,东部地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例仅为8.6%。

2、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

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供给结构失衡根据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可将人力资源分为普通型、技能型和经营型三种类型。

为便于研究,本文将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划为普通人力资源;高中学历的划为技能型人力资源;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划为经营型人力资源。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明显失衡,表现为普通人力资源比重过大,占到88%;技能型人力资源短缺,仅占9.8%,经营型人力资源非常稀缺,只有1.2%。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一)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制造农村人力资源良好开发一取消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障碍 1.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我们要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实现市场的自由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模式,用市场来配置农村的人力资源,引导其自由流动,调节人力资源的空间和城乡分布,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省取消了城市户口界限。

同时,政府要对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务工人员就业,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

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安排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并减免其部分税收。

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方面,鼓励民间成立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组织和协会。

二.消除不公平的歧视现象。

我们要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学时的不合理收费,对困难家庭减免学费,并提供生活补助。

改变社会中存在的歧视农民等弱势群体的错误意识,真正树立相互尊重、人人平等的观念,使大家都来帮助农民这样的弱势群体,而不是歧视和排斥他们。

借助新闻媒体宣传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关注农民,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只有唤起全民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二)科学规划制定,稳步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营一是科学制定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加速新型工业化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不断增强城镇化吸纳能力。

应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强管理,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

据有关专家测算,集中在城镇发展,一个企业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入10%,节约土地15%,降低治理污染费5%。

所以,城镇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推进农村城镇化应以县城为骨干,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建制镇统一规划,加以培植,使乡镇企业与生活、娱乐、服务等行业同步发展。

我国现有6万个小城镇,它们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依托这些小城镇吸引资金、技术和人口,努力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能有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使农村劳动力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快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