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教育要重视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关

基础教育要重视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关

基础教育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在二十一世纪里,中国能否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能迎接新挑战的足够人才。

而在人才的培养中,基础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义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一个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尽管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可我们的人才观念还是比较陈旧,表现在:我们还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把上大学看作是唯一成才之路。

具体的说,现在我们的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眼光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在学校范围内又仅仅局限于学科的学业成绩这一点上,把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等同于人才培养标准或目标来看待。

这就是我们目前在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实际上,学业成绩和将来成才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距离的。

学业成绩只不过是学生将来成才的一个条件或一个因素,但不能划等号,因为成才是多种因素作用
的结果。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把人才看作是做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因而把能够死记硬背,能够复述所谓学校学科中的一些知识点,作为将来能成才的学生。

而实际上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都是去做科学家,做学问的总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将来是在各个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

鉴于此,有人曾把人才分为五类: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还有能工巧匠层,并提出了这样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即:人人都能成才。

我认为,“人人都能成才”这一观念是非常理性的,它不仅仅是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理想,更是对二十一世纪教育功能和人才广泛性的理解、认识和概括,也很好地体现了目前素质教
育的要求。

我们期盼着今天的学生能够变成明天的栋梁,基础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今天应该做好什么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属德的范畴。

“德”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显露他的才华的必要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认为,未来人才应具备四种品德,第一种品德便是社会责任感。

他说,社会责任感对一个人成才非常重要。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有一番成就。

实际上就是这样。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从小就要教育他有责任感,要学会负责,乐于负责,善于负责,这
种责任感将来就是他的职业道德,这是将来从事任何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

可我们目前面对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责任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的。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现任北京大学附中校长的赵玉林,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评价很客观。

他说:“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两强两弱现象。

我们的基础知识比较强,我们的考试能力比较强;但是我们的动手实战能力比较弱,我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比较弱。

”我们的弱项恰恰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所以,我们基础教育一定要摒弃应试教育中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全力抓好学生的求知过程,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形成创造思维,开发创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再次,注重个性化教育。

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也应注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不能泯灭孩子的个性。

现在的教育应该讲有很多与个性化教育相抵触的地方。

教育要求统一,即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要求整齐划一,甚至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也不强调特色。

这样,学生间的个性差别也在逐渐缩小,棱角被磨平了,一个人也就平庸无异了。

这与西方国家强调创造,强调个性的育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应该借鉴西方,承认学生在智
力、情感、兴趣、生理、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成才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为社会造就急需的多种多样的人才,才能使人材呈现多样性。

总而言之,二十一世纪,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人人都有成才的权力,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编织成才的梦想,开辟多条成才的道路,让学生选择最适合他
们发展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