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浅析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探讨如何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青少年学生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失控群体,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留守青少年学生因学校教育偏差、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教育或无人监管等原因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如:焦虑与自卑,任性与以自我中心,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意志力薄弱等。

为使留守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育者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营造学校社区环境,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为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学生;人格缺失;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青少年儿童生动活泼的发展。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在中小学,总的目标,素质教育是把适龄的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体来讲,素质教育主要是把适龄的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公民。

留守青少年学生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原地,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周岁以下的学生,一般以中小学生为主,他们是社会经济转型的产物。

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有效的监管,他们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精神或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留守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倡导的精神相悖,影响到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出现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犯罪问题等,其中尤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因为缺乏家庭的温馨和父母的关爱,80%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学生处在情感饥渴之中。

他们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有:1、因自卑与焦虑而自我封闭青少年学生对父母的信赖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在遇到生活和学习的困难时,他们最喜欢向父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特别是大部分学生面临着青春期的发育,面临他们懵懂的“性”问题时,他们更乐意于向父母求助。

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使他们有了许多自己的“秘密”,当他们“无能力”解决这些“秘密”时,便会产生惶惑、压抑。

许多父母或许能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但却不能满足他们心灵上的空缺,这种长期的心理饥渴和情感孤独使他们感到焦躁、不安,甚至因为觉得父母不爱自己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念头。

大部分学生性格本就比较内向,同时因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长期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空间里,轻易不会吐露自己的想法,同时期他们也很难取信于人,也很难相信别人。

2、因独特性而显得任性与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与以自我为中心是90后学生的普遍特征,但在留守青少年学生身上尤其突出。

这种心理是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后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留守青少年学生中,大部分是隔代监管(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更老一辈的),现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代养人过分溺爱放纵而造成他们任性的现象特别严重。

祖辈们本来对孙辈就有一种天性的溺爱,对待孙辈总是“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嘴里怕化了”,总会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但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而没有关心到孩子其实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而是父母的爱,心灵的满足和思念。

为了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而使孩子养成任性和强烈的占有欲望, 这种做法无疑是拨苗助长,是得不偿失的,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雪上加霜。

3、因缺乏督促和关注而导致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青少年学生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隔代监管人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呈现学习困难状态,学习自信心基本比较低。

且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生活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学校以年的生活导向基本取决于自觉于否了。

另外,因为长期的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经常造成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造成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通过对我校部分留守青少年学生访谈,了解到大部分留守青少年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初中阶段的留守青少年学生除少部分表现优秀外,大部分表现为一般甚至较差。

我校上学期对一百多名留守学生做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优秀的只占10%左右,为良好的占30%左右,为一般的占40%,表现较差的留守青少年学生占到了20%左右。

4、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意志力薄弱、难以控制自己由于有了“秘密”而没有倾诉对象,他们更多的是转向网络去寻求答案,去发泄心中的郁闷。

有位学生在给老师的一封信中写道,“一到双休日,我就彻底解放了,我甩开所有包袱(学习、同学的矛盾、老师的批评、以及缺乏正常心理沟通造成的压抑…),奔向我自由的乐土(网络),开始了新生,在那里我可以和朋友们尽情诉说,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有什么顾忌,我不想再回来了…。

”听说这位同学的父母在云南那边开批发部,赚了不少钱,每月都会给他寄一千块钱,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管不了他,有钱花又没人管在学校又经常要受老师的批评,同学们又有“仇富”心理,更使他有了辍学出去“混”的想法,毕竟在外面自由多了!上面的信就是老师劝他回来读书时他写给老师的。

由于好奇心的趋使、意志力的薄弱,在五花八门的网络面前,他们经不起诱惑,经常会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学一些不良的习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

二、留守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留守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将更多的从家庭与学校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学校教育的无奈与缺陷1、师资力量薄弱而无法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成长需要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或值周教师在负责。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值周教师因工作负担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青少年学生,其他教师的学业负担过重也导致了没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

正因为大部分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有的学校有心理咨询老师但却是由非专业的老师兼任的,这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对留守青少年学生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无法做出正确的研判,使得学生有了“心理秘密”无处倾诉,或是有了“心理问题”无法解决,造成了“心理问题”的堆积,最终形成了学生人格的缺失。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青少年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留守青少年学生处于身心变化快、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如果在这段时间没有针对他们心理、生理特点进行教育,就会很容易使他们迷失自我,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师生缺少沟通或沟通存在误区一般来说,留守青少年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品行较差,在学校中常常被“遗弃”,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很多老师视他们为“扶不起的阿斗”“烂泥扶不上墙”,学校领导也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一到学校、教室就感到郁闷,对学习没兴趣,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自卑、自闭、情绪不稳定和心胸狭窄等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

他们因害怕犯错而变得战战兢兢;因自卑、自闭而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沟通;因心胸狭窄而容不得别人的指责,因情绪不稳定而容不得别人的丝毫不敬。

在种种心理压力下,他们大多采用了封闭自我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他们的心里话只有在和网友聊天,和所谓的“朋友”在一起时都会袒露,只有在网络这个虚幻的空间里才能满足他们苍白而空虚的心灵。

其实他们除了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之外,还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爱护。

3、应试教育挥之不去造成评价体制落后目前农村大部分学校评价机制存在偏差,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大都是终结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却很少或者没有,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依据还是学习成绩。

学校没有有效地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无法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所以无法对一个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

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很多教师认为“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

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学生往往是在意志品质上有缺陷,在学习上有不足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和优点,由于缺少发挥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所以这部分“双困生”往往是学校教育的盲点。

评价体制的落后、评价方式的偏差人为的差造成了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促成了学生人格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偏差和缺失1、父母教育理念的偏差和缺失相对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无疑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经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是因为他们受着父母灵魂的哺育,受着父母精神的熏陶,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

但是有些家长却采取了一种弃权的态度,倾向于把孩子完全委托给学校或老师,认为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是学校的。

或者认为只要让孩子在物质上享有一切,尽力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就行了,而忽视学生作为个体具有自己的情感特征和心理因素。

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的,对家长和孩子来讲都是更切合实际的,也是一种有效的解放。

2、家庭环境的诱因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的成长将产生终身的影响。

当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对留守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为一种奢望时。

留守家庭使得留守青少年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留守青少年学生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同时又充满了对亲情的麻木感。

使他们承受同龄人所没有体会到的艰辛和早熟,甚至会因得不到其他人所具有的亲情而产生扭曲、变异的心理。

我校小张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时过年也不回来,他基本上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我曾问过他想不想爹妈,他坚定地摇了摇头,说刚开始时很想,几乎天天盼他们回来,现在不想了,想也没用,反正他们也不会回来的。

3、家庭情感“精神断乳”猛于虎俗话说“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缺乏父母的爱护、监管,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

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

因为他们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