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这篇文章虽然有一些片面性,甚至有点“耸人听闻”,但是主基调挺好。
好在尖锐抨击了当前一种很不好的倾向:盲目“追新”、“标签化”。
因为这种倾向实在有点“祸国殃民”!这篇文章的片面性在于:一是只针对住宅,二是只针对北京地区的夏季能耗。
北京地区的采暖度日数(HDD18)高达2699℃·d,而空调度日数(CDD26)仅为94℃·d(采暖度日数的3.5%)。
讲能耗,不能只讲夏季能耗。
显然,北京地区住宅的采暖和空调形式,应以长达4~5个月周期的冬季采暖舒适度为主。
从现实经济条件出发,对于顶多只有1~2个月周期、且不需全日保证的夏季供冷空调,当然是分体空调最省钱和节能。
住宅采用集中冷源和供暖供冷采用合用末端并不好,近年以来,开发商和业主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几个较大开发建设项目,也听取了我的建议,确定为散热器采暖加分体(或VRV)空调的方式。
此外,我早就指出,集众多建筑节能技术于一身的节能样板楼那种还在被热炒的集中空调方式,虽有可取之处,有些“创意”也可供借鉴,但千篇一律就不对了。
何况,它还有若干致命的缺陷,例如:集中冷热媒系统供回水温差过小致使循环流量过大,不管是否需要集中新风固定不变(无人也照送不误),以及室温不能自主选择等。
张锡虎2009-10-16对“节能建筑不节能”案例的分析李兆坚1,杨爱丽2,张晓航1,郭涛1(1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摘要:实际调查结果发现: 一栋采用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的节能住宅楼的夏季空调能耗指标却是非节能住宅楼的14.6倍, 对该“节能建筑不节能”典型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量建筑节能技术的“堆砌”不一定能达到节能效果,并可能使建筑空调能耗大幅度增加, 盲目跟风、“追新”可能会产生出高成本、高能耗的“节能建筑”。
另外,目前建筑节能评价方法亟待改进, 应注重对实际节能效果的考核, 用调查数据说话,并加强对各种建筑节能技术适用条件的研究,防止建筑节能工作的“标签化”现象。
关键词:节能建筑节能技术空调能耗案例分析1 引言建筑是我国的耗能大户,建筑运行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包括运行能耗、建筑材料生产能耗和间接能耗在内的广义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45.5%[1],因此建筑节能对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筑节能已被列为国家十大节能工程之一。
空调是建筑的耗能大户,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的建筑空调消费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分析[2,3],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增加了16倍,上海等城市夏季空调用电负荷占全社会总用电负荷的比例高达40%以上,因此空调节能是建筑节能的一个关键环节。
近年来,建筑节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新的建筑空调节能技术层出不穷,一些新的节能技术已在实际工程中大规模推广应用,采用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用了多少项节能技术也成为了评判建筑是否节能的主要指标。
但实际调查结果发现:一些采用了大量建筑节能新技术的节能样板楼,其空调能耗指标却远高于普通的非节能建筑,出现了“节能建筑不节能”的奇怪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出目前在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认识误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目前有关方面对各种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关注较多,而对建筑节能新技术的实际节能效果和适用条件关注很少,本文通过对一个“节能建筑不节能”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对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认识误区进行分析和探讨。
2 某节能样板楼(万国城MOMA一期?)的节能技术措施简介A楼是北京市一栋由欧洲节能专家设计的节能样板楼,该楼为26层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为29100m2,2005年投入使用。
为了减少其采暖空调能耗, 开发商不惜投入巨资,在该楼的建筑保温遮阳、空调系统和调节控制等方面都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一些建筑节能技术。
2.1 建筑热工节能设计该楼的建筑热工性能按欧洲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大大优于节能65%的北京市现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的要求,该楼的建筑热工主要性能参数见表1。
为了大幅度减少其采暖空调能耗,采用了加强建筑保温隔热性能、设置外遮阳和减少建筑体型系数的“组合拳”。
建筑围护结构采用外保温,外墙的传热系数仅为0.4W/(m2.K),屋顶的传热系数仅为0.14W/(m2.K)。
外窗采用双层断热中空Low-e膜玻璃窗,整窗的综合传热系数为2.3W/(m2.K), 而且所有外窗均设置外遮阳卷帘。
在该楼的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时均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以减少建筑的体型系数,例如,不设置阳台、减小外窗面积等,这些措施使建筑的外墙面积减少近30%、外窗面积减少近40%。
可见该楼在建筑热工节能设计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
表1 A楼建筑主要热工性能参数2.2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为了提高空调能效和舒适性,该楼采用了集中空调方案,并采用了众多的空调节能新技术,包括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埋管辐射空调技术、置换通风技术、排风冷热回收技术等,而且空调循环水泵和新风机均采用了变频调控节能技术。
可见该节能样板楼在空调节能技术应用方面也可谓是“武装到牙齿”。
按照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评价方法,A楼无疑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按照LEED等国外知名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楼的得分也较高,因此该楼获得了“绿色生态技术金奖”等绿色节能建筑奖项,其采用的集中空调技术方案被认为是我国住宅空调的发展方向,并已在不少住宅建筑中推广应用。
3 该节能样板楼的空调能耗调查结果与分析为了对该节能住宅楼的实际节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距该楼不远的一栋普通高层住宅楼B楼作为对比建筑,对这两栋楼2006年夏季空调能耗进行调查分析。
B楼为1996年建成18层住宅楼,总居住建筑面积为11100m2, 其住户的平均收入水平高,户均空调器拥有量高达2.6台,远高于2006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的平均值(1.57台/户),其建筑热工性能没有达标现行住宅节能标准[4]的要求,绝大多数住户的外窗也没有外遮阳。
它采用了低能效的分体空调器,EER约为2.5, 其额定能效比和季节能效比均远低于A楼, 按照目前的建筑节能评价标准,B楼是一栋“非节能建筑”。
这两栋楼2006年的夏季空调能耗的实际调查结果见表2,其中集中空调的能耗由分项计量电表的读数直接得到,分体空调的能耗由住户逐月电表读数通过计算分析得到[5]。
根据目前建筑节能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B楼的空调能耗一定大大高于A楼,但表2的空调能耗调查结果却表明:集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于一身的节能样板楼(A楼)的夏季空调能耗指标却是普通非节能住宅楼(B楼)的14.6倍!A楼集中空调系统仅水泵一项的耗电指标就高达7.6kWh/m2,是B楼分体空调总耗电指标的5.6倍。
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节能建筑不节能”的案例,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表2 北京市两栋高层住宅2006年夏季空调能耗调查分析结果尽管集中空调冷水机组的额定能效比远高于分体空调器,一些大型水冷式冷水机组的额定能效比可以比普通分体空调器高一倍,但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风机、冷却塔等其他辅助用能设备的能耗所占比例较大,对于住宅集中空调系统,这部分能耗可以达到空调总能耗的40%~50%,A楼这些辅助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为50.5%;而且冷冻水泵消耗的电能转化为热能,绝大部分进入冷冻水,这会增加空调冷水机组的冷负荷,从而使冷水机组耗电量增加、能效比下降;另外集中空调系统还要考虑庞大的冷水系统管网的冷损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集中空调系统的综合能效比通常与普通空调器基本相当、低于节能空调器。
住宅空调需求的重要特点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不同住户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不同气候条件、上班和下班时段、客厅和卧室、不同住户之间的空调需求均有较大差异。
住宅楼只是局部空间短时间需要空调,因此住宅空调的行为节能潜力很大。
采用分体空调方式可以很好地适应住宅空调需求的特点,只有当有人房间的室温超过可耐受温度时才开启空调器, 这样能充分发挥出住户的行为节能潜力,因此空调器通常是短期间歇运行的,通过各住户的“自适应”调控,可以自动实现住宅楼局部空间短时间的空调。
但采用集中空调方式,则只能按照空调需求最高的情况来运行,在上班的时间段,一栋楼只要有1个人在家,庞大的集中空调系统就要运行,而在上班时段,一栋住宅楼通常总会有少数老人或孩子在家,因此住宅集中空调通常是连续运行的,而且是长时间在很低的负荷率下运行,系统实际能效很低,虽然可以采用变频调节等调控手段提高系统调控性能,但在很低的负荷率下,变频调控的节能效果十分有限。
无法充分发挥出住户行为节能潜力,这是集中空调方式的运行能耗大大高于分体空调方式的最重要因素。
4 对“节能建筑不节能”案例的思考4.1 建筑节能并不是众多建筑节能技术的“堆砌”该案例表明集众多建筑节能技术于一身的节能样板楼的夏季空调能耗指标却比普通非节能住宅楼高十多倍,在建筑节能方面投入巨资,不但没有起到节能作用,而且使其空调能耗水平增加一个数量级。
可见大量建筑节能技术的“堆砌”并不一定能达到节能效果,并可能使实际空调能耗成倍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日益重视,推出了不少优惠政策,相关投入也不断增加,并加大了对建筑节能工作的考核力度,不少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应运而生,这对推动建筑节能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此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不顾工程实际情况和节能技术的适用条件、盲目跟风、“追新”、追求“亮点”的风气,建筑节能工作及其评价方法出现了“标签化”的现象, 例如,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就成为了节能建筑,贴上太阳能光电板就成为了绿色建筑,将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堆砌”在一起就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由此产生出一些高成本、高能耗的“节能建筑”,在建筑节能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的结果却使实际能耗大幅度增加,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将会给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造成严重损失,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应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实际节能效果的调查考核,防止建筑节能工作的“标签化”现象。
任何建筑节能技术都是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各种节能技术的适用条件来合理选择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方案。
4.2 现有建筑节能评价方法亟待改进采用多少项节能技术以及用能设备能效的高低是目前建筑节能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主要评价指标,但通过该案例可以发现,集众多建筑节能技术于一身、空调设备能效比很高的节能样板楼的夏季空调能耗指标却比没有采用一项节能技术、设备空调能效比很低的非节能住宅楼高十多倍,即目前建筑节能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这表明现有建筑节能评价方法存在较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