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中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主要细分产品发展分析第十章猪肉市场分析第一节近几年养猪行业发展状况2007年底,财政部出台了10项扶持政策支持生猪养殖业,除财政部外,农业部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生猪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加供种能力。
制定并实施全国生猪品种改良计划,总结推广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
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和技术规范的实施,鼓励和引导散养农户向适度规模养殖过渡。
得益于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与下游消费能力的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养猪产业在规模化、产业化、养猪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用“发展速度快、数量最多,生产水平低、综合效益差”来概括。
我国的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和湖南等省,以猪肉产量计算,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近几年来,比重均在 10%以上,前10位的省份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在65.6%左右。
2007年我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6.5%,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9.4%,能繁母猪比重在 10%左右,规模户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0.6%。
规模养殖稳定发展,生猪养殖规模世界第一。
由于我国猪肉产业链下游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猪肉加工行业的集中度较低,使得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养殖业。
但是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当前养猪业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养猪生产与市场脱节,发展大起大落;二是兽医保护薄弱,疫病多,生物安全保护没有保障;三是猪肉产品安全问题严重;四是猪肉产品加工工业滞后;五是环境污染严重。
同时,当前养猪的饲养成本越来越高,原料的变化更是让和很多养殖户效益波动很大,很难把握和控制。
国家对养猪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在发达省市,如广东、上海等地养猪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成本投入越来越大。
在技术方面:我国生猪养殖技术落后,养殖方式比较粗放,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主要以散养为主;由于养猪是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目前行业中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也是造成生产水平低、综合效益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在不断提高,但相比发达国家,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仍然偏低。
图表 1 我国历年来的生猪养殖集中度情况(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第二节供需分析从上游生猪养殖业来看:我国生猪屠宰的工厂化率在25%左右,肉类深加工率仅为11.80%,另外上下游的行业集中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我们认为未来我国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增长空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猪肉人均消费量的提高,行业市场规模会继续扩大;二是行业内部的横向整合。
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94亿头,出栏量为6.81亿头,猪肉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2%;由下图可以看出,1996 -2006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均呈现增长态势。
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养殖出栏率一直维持在1-1.4左右,出栏率增速逐年加快。
表 1 2001-2006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情况单位:万头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生猪出栏量54936.7 56684.0 59200.5 61800.7 66098.6 68050.4 生猪存栏量45743.0 46291.5 46601.7 48189.1 50334.8 49440.7(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图表2我国猪肉产量和世界猪肉产量比较我国历年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2001-2006年我国猪肉产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4184.4万吨增长至2006年的5197.2万吨,增幅1012.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43%;由于2005、2006两年间猪肉价格持续下滑,导致效益下降,养猪企业和农户调整生产,降低母猪存栏数量。
另外,2006年‘蓝耳病’疫情也在不同程度上削减了生猪的出栏率,导致2007年我国猪肉产量大幅下滑,2007年我国猪肉产量同比下降17.51%。
图表 3 2001-2008年1-8月年我国猪肉产量增长情况单位:万吨(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根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定点调查月报资料分析,2006年我国生猪的平均价格为7.20元/千克,同比下降9.02%。
其中,1-5月份我国生猪价格连续下降,在5月份跌至近期历史最低点(5.96元/千克),比1月份价格下跌19.46%。
6月份生猪开始价格上扬,12月份达到年内最高点,也是2004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为9.18元/千克,同比提高32.09%。
第四季度生猪的平均价格为8.48元/千克,同比上涨23.02%,环比上涨18.44%。
图表4 2000-2006年我国生猪价格走势情况(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由图表可以看出,猪肉价格比生猪价格波动滞后一个月,跌涨幅度均低于生猪价格。
2006年我国猪肉平均价格为12.11元/千克,同比下降7.77%。
其中,在6月份猪肉价格跌至最低点,为10.58元/千克,比1月份下跌14.88%。
7月份开始价格恢复性上涨,12月份达到14.40元/千克,同比提高20.50%。
第四季度我国猪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3.58元/千克,同比上涨12.70%,环比上涨13.55%。
猪肉价格与生猪价格走势一致,但是跌幅和涨幅均低于年内生猪价格的跌涨幅度。
图表5 2000-2006年我国猪肉价格走势情况(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供给地区来看,我国猪肉供给呈现区域集中化。
我国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和湖南,以猪肉产量计,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近几年来,比重均在10%以上,前10位的省份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在65.60%。
由下图可以看出,2004-2008年1-8月份我国猪肉产需均呈整体上升趋势。
猪肉产量由2004年的4701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4287万吨,2007年产量同比下降17.51%;从需求方面来看,2004-2008年1-8月需求增速明显超过产量增速,我国猪肉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图表 6 2004-2008年1-8月份我国猪肉产需情况单位:万吨(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第三节市场竞争格局目前,我国生猪屠宰及猪肉制品加工行业的集中度较低,行业横向整合的空间很大。
2006年,行业前三强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和大众食品(金锣)的屠宰总量不到我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而美国前3家肉类加工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65%。
我国猪肉加工前4强双汇发展、大众食品(金锣)、雨润食品和得利斯的加工能力占规模以上企业加工能力的比重不到10%,而美国猪肉前4强加工能力占比在50%以上,荷兰猪肉前3强加工能力占比达74%。
图表7 :我国猪肉加工集中度的中外比较(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我们从省份看,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四川主要还是散养为主,从规模化和产业化而言,河南和湖南做得比较好。
我们以河南省为例,2006年,全省出栏生猪5957.8万头,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7.8%;存栏4678.7万头,居全国第二位,增长8.1%;猪肉产量达到470.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8%。
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提高显著。
全省规模养殖(养殖在500头以上)比重达到48%,并呈现出散养户逐年减少、养殖小区快速发展、集约化养殖企业不断增加的生产格局。
从国外生猪养殖的历史来看,由于规模化养殖具备的特有优势,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是一大趋势。
2007年四川养殖业发展稳中趋缓,生产结构小幅调整。
全年肉类总产量1092.6万吨,增长6.1%,增幅比上年减少1.7个百分点。
猪肉产量740.6万吨,占肉类总产量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
图表8 我国2005年主要省份的猪肉产量和产量占比情况单位:万吨(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研究院整理)第四节行业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我国猪肉的城乡二元消费结构比较明显。
随着人民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猪肉人均消费量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二元消费结构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的提高,是推动我国猪肉消费量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我们预计我国未来猪肉产量增速仍将保持4%左右。
未来,行业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生猪养殖规模化。
尽管我国目前的生猪养殖仍然是以散养方式为主,然而实施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而规模化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必要基础。
首先,生猪采用规模化养殖,可以降低购进的饲料原料价格,降低养殖成本,此外养殖中实行自繁自育,可保证子猪品质,又可大大减轻补栏的资金压力。
从安全卫生上看,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有利于实行严格的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
其次,生猪采用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2.屠宰加工行业集中度提高。
随着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力度的加大,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也进一步发展。
2006年肉类行业中销售额4亿元以上的50强企业数量仅为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3%,但资产总额占到71%,销售总额占到69%,创造的利润占90%。
如河南双汇集团,总资产60多亿元,在全国建有20多家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厂,有现代化的生猪屠宰及冷分割生产线,年屠宰生猪能力1500万头,2006年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强势企业规模化突出,有力地推进了行业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未来肉制品消费保持增长。
猪肉能提供人体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素。
尤其是构成肉类蛋白质的氨基酸中,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应有尽有。
因此居民收入的增长也促进了居民消费肉制品的增加。
2007年,中国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2%,农村收入则增长了13.3%。
随着居民收入提高,饮食结构中肉制品将不断上升。
尽管仍有不少的农村居民不能大量消费肉食品,但是,农村居民的肉食消费量将能够赶超城镇居民。
我国农村居民每人每年平均猪肉消费量为20千克左右,而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平均猪肉消费量则超过40千克,但是,这一水平与中国台湾每人每年70千克的消费量相比仍有差距。
在近20年中,城市居民的肉食品消费量翻了一番,而农村居民的肉食品消费量则翻了三番。
4.猪肉制品出口增加。
未来,我国生猪存栏略降,出栏增加,养猪效益开始好转,猪肉及其制品卫生标准提高。
猪肉制品将成为肉类贸易顺差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十一章牛羊肉市场分析第一节近几年牛羊肉产业发展状况从肉类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国内肉类产量中猪肉占总量的 64% ,其次是禽肉占20% ,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占 10% 和 6% ,这一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