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优秀课件
•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 但受祖父和父亲影响,从小 发愤图强。 • 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 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 取秀才,28岁中进士。初授 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 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衔。曾国藩少年 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 连升10级,官至二品。他能 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 于他刻苦修身。
可以说没有“太平天国”也就没有历史上的 曾国藩。
湘军在镇压晚清的各地农民起义中也迅速 成长,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彭玉麟被史学 界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和户如推先西政史 大,”麻天驱;,知曾 汉许,,下;力尊识国 奸多令人文他主为,藩 ”人人称章义富中他具 ,说闻“领理国兴组有 身他名曾袖考强第建丰 后是丧剃;据兵一湘富 仍“胆头同,,名军的 骂卖;”时成向臣,政 声国他、,就称;振治 不贼还“他斐洋他兴经 绝”割曾也然务效清验 。、地屠杀,运法廷和 求 人公动泰军历
译文
• 你所写的七言古诗,气势清新,用词稳妥, 读后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凡是作诗,对声调要十 分讲究。我所选抄的九家五言古诗、六家七言古 诗,声调都是铿锵有力的,让人百读不厌。而那 些我没有选抄的,像左思、江淹、陈子昂、柳宗 元等人的五言古诗,鲍照、高适、王维、陆游等 人的七言古诗,声调也显得十分清新。你若打算 作五言和七言古诗,必须要熟读数十篇五言和七 言古诗。熟读的时候,首先要大声放开朗读,感 知诗中蕴含的气势;之后再不断地在口中吟咏, 以掌握诗的韵味。
•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 由天事。惟学做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 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 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 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译文
• 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里注定,一半 在于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学做圣贤, 才是全靠自己作主,与天命不相关涉。我 有志学做圣贤,可小时候少了恭敬谨慎的 态度,所以到如今还免不了时有戏言和戏 谑的行为。你应该举止端庄,不随便说话, 才是修养道德的基础。
词一 章者 之修 述业 ,之 以事 图, 自操 卫习 其乎 身记 。诵 ”
修一 齐者 之进 道德 ,之 以事 图, 无讲 忝求 所乎 生诚 ;正
“ 吾 辈 读 书 , 只 有 两 事 :
曾 国 藩 说 :
曾国藩——进德之法 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强身 三曰求人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一方面,他继承了先秦孔子、孟子、墨子的观 点,认为读书是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长知识才干, 使自己成为“贤人”、“君子”以至“圣人”。 一方面秉承宋朝朱熹之学说,主张读书要“明 天理”。从孔子到朱熹,都反对为个人消遣和利禄 名誉读书。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拘于朱熹的“性命”、“道 德”空谈,而继宋朝陈亮“经世致用”之说,认为 读书大可报国为民,小可修业谋生,以自卫其身。 他已经将那种由宋儒所倡导的伦理—宗教型的理想 人格发展为一种合圣贤和豪杰为一体,兼具德性、 智性与血性的理想人格。
《曾国藩家书》及其评价
•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 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 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 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 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 杂务类,共十大类。
《曾国藩家书》
治学
修身
进德
•治学的态度 •治学的目的
•治学的方式
曾国藩的治学之道包括: “立志、居敬、主静、谨、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三、读书要兼容并蓄,学以致用
都《 涉曾 及国 到藩 养家 身书 益》 寿中 之, 道许 。多 书 信
民身 做体 事是 首 革 先 要命 有的 健本 康钱 的, 身为 体国 为
字谕纪鸿儿
•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 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 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 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 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 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 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 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 不敢也。
译文
• 家中到营中来的人,大多数都称赞你举 止大方,我对此稍感欣慰。世人多希望自己 的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后人做大官,只 希望你们做个知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立持 家,多劳动,多吃苦,既可以享受富足的生 活,也可以过节俭的生活,这就是君子。我 做官已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点儿官场习 气,饮食起居,仍然遵守朴素的家风,极其 俭朴也可以,稍微丰盛点也可以,太丰厚那 我就不敢了。
字谕纪鸿儿
• 殷切嘱咐纪鸿修身齐家、读书做人之 理: • 读书是为了做“明理之君子”,不为 升官发财;“勤苦俭约”是持家之本。 • 他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反 俭难”,“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 于懒惰”。
字谕纪泽儿
• 十九日曾六来营,接尔 初七日第五号家信并诗一首, 具悉。次日入闱,考具皆齐 矣,此时计已出闱还家。
从曾国藩的相貌 看,其脸长而削瘦,鼻 翼两边法令既深且长, 一对三角眼,一双扫帚 眉,不怒而威,无形中 让人产生一种不令而 从的感觉。 把曾国藩比作为人 中之龙,自然一点也不 夸张。
(1)仕途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 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 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少年得志, 官运亨通,他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 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 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 修身。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 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对自己的修 炼,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 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 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 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 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 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 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译文
• 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 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你现在年纪还 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 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士农 工商各种人,只要勤俭节约,家业没有不 兴旺的;骄奢倦怠,家业没有不衰败的。 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 要丢掉自高曾祖父相传下来的家风。我的 父亲和叔父,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 知道的。
(2)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仕途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官运亨通的曾 国藩在北京已经待了12年了。可在他41岁这一年,一切 都改变了。“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中国,曾国藩被任命 团练大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经京城里这位温文尔 雅的曾老师,现在变成了杀人如麻的曾剃头。
曾国藩一生如果不是洪杨起事而风云际会, 也不可能名满天下。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 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 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 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 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 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 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 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 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 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译文
• 若能协调地运用两种阅读方法,便可使古人 的声调几乎和自己的喉舌相通,这样再下笔作诗 的时候,笔下定会不断有好的诗句迭出。自己所 作的诗,一定要熟读数遍,自然会有朗朗上口的 感觉,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诗味来。古人说“新 诗改罢自长吟”,又说“煅诗未就且长吟”,从 这些句子中可见,古人在费心作诗的时候,是注 意在声调上下工夫的。因为有字句的诗是人的声 音,而无字句的诗则是天的声音。若能够理解这 些道理,天声人声便能协调地凑在一起。若能做 到这一点,作诗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多半。
•
尔好写字,是一好气习。近日墨色不甚 光润,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后作字,须 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 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 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 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 常新也。
译文
•
你平常爱好习字,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只是 你近来写的字墨色稀淡,缺乏光泽,与去年春夏 的水平相比,反而有些退步了。日后习字之时, 必须讲究墨色的浓淡。古时的书法家,无一不擅 长用墨,字写成之后,就有一种神光活色跃然纸 上,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固然缘于勤奋的练习, 但与墨的新旧浓淡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用墨的轻 重缓急,都有精要之意在其中,所以才会使书写 的字光泽毕现、神气常新。
•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涘。 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认识, 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 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 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 钝,废阁殊多,三耻也。尔若为克家之子,当思 雪此三耻。推步算学纵难通晓,恒星五纬,观认 尚易。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 志,及《五礼通考》中所辑《观象授时》一种, 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矣。
治学与教育
曾国藩的一生实践 了中国人“立德、立功、 立言”的理想,他践行 了大学中“正心、诚意、 格物、致知、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 目标。
好在历史选择了曾国藩。十余年间,尽管战场硝烟不散, 随时命悬一线,谣言和指责纷至沓来。曾氏却在这些年间, 留下了一部日记(从第二次出山起至去世前一天未尝中断)、 一部家书(被后世称之为最好的家教教材)、一个文派(湘 乡派)、一种精神(湘军精神、敢打硬仗,确立了湖湘文化 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开创了一个运动(洋务运动)……
•
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 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 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 上下工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 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 诗之道思过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