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测试题一、基础(23分)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0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1分)(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1分)(3)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2分)(4)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分)(5)把杜牧的《泊秦淮》默写完整。
(4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shēn wùtòng jué( 深恶痛绝)之的。
(1分)(2)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xuān nào( 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1分)(3)但当我āi dào(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1分)(4)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yǐshēn zuòzé(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1分)3.(2012年广东省卷)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
(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
(将“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互换位置)C.费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白天经历的事情;三是儿童时期的经历。
(在“身体”后面加“的状态”)D.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
(把“不管”改成“尽管”)4、1、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D )(3分)A.海交会整合了两岸各自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
B.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
C.网络交友已是许多人玩腻了的游戏,可有些年轻人依然乐此不疲,一个个前赴后继....地扎进去。
D.爸爸经常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5、根据前后句式,补充完整,形成排比句。
(3分)二、阅读(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题。
(一)爱莲说(12分)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2分)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___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它啊。
___(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分)___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______8.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的词语是“_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分)9.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3分)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二)纯孝之报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
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
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1)母好食铛底焦饭食:____吃。
________(2)袁府君即日便征征:__出征。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每逢煮饭,(陈遗)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当时的人们认为陈遗能够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3分)当时的人们认为陈遗能够在战争中活下来是因为他对她母亲有孝心,是上天对他纯真孝心的报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最后一课》选段(14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3、请概括选段内容。
(2分)(韩麦尔宣布了后一课的结束。
)1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的“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不能,它说明大家学得非常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
响起的钟声出乎大家的意外。
)15、为什么听到钟声、祈祷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3分)(因为这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线束,从此他将不再能教法语,孩子们也将不再能学法语)。
16、“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3分)因为他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并为之感动所以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写两个单词,为什么需要他“使出全身的力量”?(3分)因为他内心无比悲痛,这个动作倾注了他的爱国、恨敌的全部情感。
(四)窗外李均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
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
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
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在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
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
小女孩看到王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老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哦,是这样呀。
”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完呢。
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
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王老师发怒了。
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
”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