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通论(九)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
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
“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
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
语法意义上的区别: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如:勇者不惧。
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
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
因此: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
古书上“毋”常写作“無”。
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
如:毋友不如己者。
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
如:齐侯欲勿许。
6、“未”:“未”和“未尝”的区别: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
如:是未可知也。
7、“否”: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
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
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
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
“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
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b、“非”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具有撇开的作用。
如: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c、有时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
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民非水火不生活。
d、古书上又写作“匪”。
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9、“無”:A、用法:a、“無”是“有”的反面,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無”的宾语)。
如:人無远虑,必有近忧。
b、“無”在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
如《周易》《庄子》。
c、有的古书上又写作“毋”。
如:然使十人树之,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d、又可以说成“無有”,意义差不多。
如:虽無有质,谁能间之?(质,人质。
间,离间)e、偶然又说“不有”,或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用在无主语的分句里。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没有谁)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f、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和“毋”完全相同。
B、“不”和“無”在语法上的分工:a、“不”是副词,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無”是动词,否定的是名词。
b、“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無”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
如:是使民养生丧死無憾也。
(形作名)10、“莫”:a、“莫”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
“莫”字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上古时“莫”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如: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c、汉代以后,“莫”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
如: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通论(十)1、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如“乎”“诸”“与”(欤)“邪”(耶)“哉”,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2、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条规则基本上没有例外。
分为如下情况:A、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
如:于予与何诛?(与是疑问语气词)吾谁欺?欺天乎?B、动词前如果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
如:又谁敢怨?又谁敢德?C、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子归,何以报我?何由知吾可也?D、凝固形式:a、“何如”“如何”,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b、“若何”“何若”“奈何”,意思同上。
c、“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如:奈若何?(即奈汝何)d、“如之何”“若之何”,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怎么”;用在询问句的末尾,“怎么样”。
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反问)艺麻如之何?(询问)3、疑问代词A、“谁”“孰”“何”:a、“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b、“孰”经常表示选择。
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孰与”二字连用,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高下) 救趙孰与勿救?(得失)c、“何”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
“何”又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
这时被修饰的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如:夫子何哂由也?吾何快于是?责毕收乎?来何疾也?d、联系:1)“孰”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就和“谁”没有分别了。
如:孰为夫子?2)“何”偶然也可以表示选择。
如:于斯三者何先?(“孰”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故用“何”)3)“谁”“何”都可以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后面不能用“之”字。
如:是谁之过与?以此攻城,何城不克?B、“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作状语和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作状语更为常见。
a、作状语:1)“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2)“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
如:天曷不降威?3)“曷”字可以询问未来的时间,这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4)“曷”用作状语时,与“盍”相通,表示“何不”。
注意与2)的例子比较。
b、作宾语:1)“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2)“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3)“恶”作为宾语,只用于“恶在”“恶乎”,其他少用。
如: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恶乎”等于说“于何”)4、疑问语气词A、“乎”“诸”:a、“乎”:1)“乎”表示纯粹的疑问。
在是非问句里,译成“吗”;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
(注意:先秦的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而秦汉以后,特指问句也用“乎”字。
)2)“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宁”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跟疑问代词相呼应时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
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爱之能勿劳乎?先生独未见夫仆乎?3)“乎”跟“其”(表示委婉语气)、“無乃”(表示恐怕是)、“得無”(表示该不会)等词相呼应时,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
如:子其怨我乎?其恕乎!无乃不可乎?4)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
如:必也正名乎!善哉!技蓋至此乎!b、“诸”:“诸”是“之乎”的合音。
“诸”用于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
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B、“与”(欤)“邪”(耶):a、“与”: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与”和“乎”的分别: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
两种情况:1)多数情况下,用于是非问句里,要求对话人对某个猜想加以证实。
“与”的疑问语气不强。
不能与“乎”互换。
如:是鲁孔丘与?然则师愈与?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2)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的疑问语气加强。
如:是谁之过与? 求之与?抑与之与?b、“邪”(耶):和“与”(欤)的语法作用相同。
如: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岁亦无恙耶?c、“与”和“邪”都能用于反问。
如:此非以贱为本邪?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宁力不胜智不若耶?C、“哉”:a、表示反问:1)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如:彼且恶乎待哉?2)“乎哉”连用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只是加强“乎”的语气。
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3)“乎哉”连用也可以表示反问。
如:吾何慊乎哉?(慊,恨。
)b、表示感叹:1)略等于现代的“啊”。
如:管仲之器小哉!2)“哉”和它前面的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如:贤哉回也!5、相关的几种语法现象:A、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a、“不亦……乎”,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如:死而后已,不亦远乎?b、“何以……为”,其实是“以……为何”,意思是“用……做什么”。
无疑而问的反问。
这种“为”字(介词),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
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变换形式有:1)“何”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
如:惡用……為哉?2)古代汉语里介词“以”是可以省去的。
因此可以说成“何……为”。
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
如:何厌之有?(“之”字复指“厌”字)B、语气词的连用:a、疑问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如“乎哉”。
b、疑问语气词和直陈语气词连用。
如“也与”“也哉”“已乎”“矣乎”。
连用的语气词,分别担负表达语气的任务。
“也”“矣”“已”表直陈,“与”“乎”“哉”表疑问或反问。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由此决定句子的语气(疑问句或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