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及提高对策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及提高对策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及提高对策
摘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体质、健康及体质健康定义、体质与健康的关联性谈起,对体质健康持续下降、关注体质健康刻不容缓、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落实、体质健康下降直接原因等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分析。

从加强体质健康教育、深入进行体育健康教学改革、建立利于体质健康的社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几点对策。

最后,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提出殷切希望。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提高对策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在和未来。

大学生体质健康长期以来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现实情况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促使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与提高,成为高校体质健康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体质健康的认知
(一)体质、健康及体质健康的定义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一般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饱满状态以及良好适应力,一般来讲,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的健康。

体质健康是体质与健康的合称,它是在遗传基础上由于变异而造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健康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体质健康受遗传、营养条件、身体锻炼、生活环境和生命规律的影响。

(二)体质与健康的关联性
体质与健康具有紧密关联性。

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体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健康水平,较高的健康水平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质基础上的。

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健康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质的强弱,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体质。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体质健康持续下降
目前,越来越多大学生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捷、舒适物质生活的同时,由此形成了许多影响健康生活的不良习惯:如饮食不科学,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取过多引起营养过剩;体育运动少,网络游戏时间过长等,给人
类体质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关注体质健康刻不容缓
大学生体质健康统计结果令人担忧:大学生超重及肥胖明显增多;肺活量呈下降趋势;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等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病症,近年来在大学生身上时有发生;近视人群在扩大;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大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力量、柔韧性等素质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有识之士疾呼“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缺可用之材,军无可用之兵,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在,到了必须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时刻了。

(三)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落实
素质教育承担着要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的重任。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教育是基础,教师是关键。

专家认为,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对体育健康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忽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健康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所以,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把体育健康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导致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只埋头读书,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进入大学生活后,对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正确对待,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严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此外,大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刻苦锻炼的意识及习惯,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中超重及肥胖明显增多、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营养知识缺乏,饮食不够均衡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学生在饮食方面出现滥用营养补品、挑食、膳食搭配不合理,出现营养过剩和偏食现象,造成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营养不足,导致学生肥胖、贫血。

3.沉迷电子产品、网络、网游时间过多
随着电子游戏机盛行、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以及各种电子产品涌现,学生玩游戏机、坐在电视机、电脑前、使用各种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忽视眼保健操功能、不能科学休息、保护眼睛,不能使身体机能进行正常、适当的修
复,这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

4.体育健康运动教学过于重视竞技思想严重
当前一些高校的体育健康运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上,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及爱好,不能充分调动进行体育锻炼兴趣与积极性,忽视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性功能,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一)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教育理论是体育教学、健康教育和医学理论等学科知识的经验总结。

通过学习、掌握体育健康锻炼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达到积极参与体育健康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运动参与目标;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测评体质健康状况的知识与方法,养成自我保健习惯的身体健康目标;自主设置体育健康学习目标,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心理健康目标;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社会适应目标等体质健康教育的指标,形成良好体育健康锻炼习惯。

(二)深入进行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1.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新型体育健康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

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当从适和自己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在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出发;在科目、内容上要多样化,要密切结合乒乓球、羽毛球等社会热点体育项目及休闲类项目,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方法同时,建立体育运动健身的自觉意识与习惯,逐渐树立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观念。

2.建设高质量的体育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要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知识结构;鼓励卫生、心理健康医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健康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卫生、心里健康医生及其管理者通力合作,形成一支高质量的体育健康教师队伍,提高体育健康教育的质量。

3.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式教学
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式教学,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场地设施,从教学内容入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健康运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突出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性功能
现代人在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新疾病的涌现与突发等问题,导致人们身心机能下降,体质健康受到威胁,使得人们逐渐重视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性的功能。

体育健康教学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调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维护的功能,注意调动学生运动兴趣,增强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