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西周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先祖的孝,一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前者更为周人所重视,自春秋以来,“孝”的对象逐渐由在世父母取代先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宗法制逐渐趋于瓦解B.人文道德观念开始出现C.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D.个体家庭经济得到发展2.孔子以及儒家学者认为,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
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六经典籍融合了诸子百家学说B.文明传承有助于社会转型C.儒学思想促进了价值观的整合D.祖先崇拜推动了文化重构3.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4AC.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5.汉代,从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开始,谥号复谥为主,且第一个字都用“孝”字。
如汉惠帝谥号孝惠皇帝、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等。
这可以用来说明A.独尊儒术已经成为定势B.儒学逐渐实现了世俗化C.汉代道德政治渐趋形成D.君权受到宗法关系制约6.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7.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
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A.宗法意识的淡薄B.考试入仕的开始C.特权垄断的削弱D.三省六部制的影响8.宋代出现了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
校勘人员往往是博通之才,要遵守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上,宋版书都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因而后世收藏界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
这说明了宋代A.市井文化的空前繁荣B.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C.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D.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9.《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
这表明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10.清代的总督、巡抚除都带有京官头衔外,印信也使用临时遣官所用的长方形“关防”,手下没有官方设置的属员,文牍事务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宾”处理。
这种设置实质上反映出清代督抚A.不能正式统领地方衙门B.身份和职位未被明确界定C.行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D.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11.雅典议事会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由第三等级以上公民担任。
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
公元前450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
这说明雅典A.重视公民公平参政B.议事会职权的下降C.政治机构人员众多D.民主已发展到顶峰12.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即使是奴隶,也不是活着的工具。
这种理念被罗马人化为了行动和制度。
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守的规范,法的成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
材料表明A.亚里士多德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B.古罗马是依法治国的国家C.罗马法延续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D.罗马法维护所有人的利益13.罗马早期家庭中“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共和国时期试图限制“家长权”的滥用;帝国时代进一步限制“家长权”,“父权”逐渐让位于“公共权力”。
这表明罗马法A.由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观转变B.包含的传统落后习俗难以消除C.以宗法制度来维系国家的政治D.以完备的监护制度来保障私产14. 14和15世纪,意大利文化精英对意大利“俗语”和通行于欧洲各国的拉丁语孰优孰劣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到16世纪,意大利“俗语”的价值和尊严基本确立。
这一结果A.促成了国家统一的实现B.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C.瓦解了传统文化的权威D.导致了市民阶层兴起15.文艺复兴期间,匠人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
人们尊重纺纱、织布、制陶术、玻璃制造,尤其是日益重要的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实用工艺。
这说明文艺复兴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C.有助于推动技术的进步D.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16.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
这一现象说明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B.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C.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D.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17. 15世纪初,英国商人按自己出身的城市组成了各个贸易联合会,1407年在尼德兰经营的商人组织起来,并从英国国王那里得到特许证;1496年,亨利七世出于外交需要,授权伦敦的商人冒险家组织全国性的商人冒险家公司。
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自由贸易极富吸引力C.商业革命影响力增强D.商人们冒险追逐财富18.下表记录了英国人费朗西斯·德雷克的活动。
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时间事件1566年跟随其表兄霍金斯从非洲贩卖黑人到南美。
偶尔袭击葡萄牙商船1572年怀揣女王发的“私掠许可证”,在南美和大西洋抢劫西班牙运输队1588年协助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舰队,成为当时英国出身寒微的青年的偶像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B.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C.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19. 1694年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后,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
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议会选举结果影响组阁B.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C.议会对内阁没有制约权D.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20. 1778年马萨诸塞的《埃塞克斯决议》论及政治自由称:政治自由乃是国家的每一个人所拥有的做任何他所同意的法律未禁止的事情的权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人要政治自由但也需要自律B.保障自由是人民结成政府的根本目的C.制定法律必须保障政治自由D.人民对立法的参与是自由的根本保证21. 19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
这反映了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C.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2.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人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
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B.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C.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D.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23.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
这些改变说明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24.下图漫画的中间人物喻指美国政府,左侧人物是工人,右侧人物是雇主。
NRA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英文缩写。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蓝鹰运动”有效地解决了美国的就业问题B.NRA的出台标志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空前胜利C.国家通过直接干预调节企业关系与劳资关系D.创作者对美国干预经济的模式持否定的态度25. 1945年4月,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苏联同时执行两个政策,一个是“与美、英合作的政策”,一个是“对邻国扩展苏联控制的政策”。
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美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
在此,哈里曼A.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大B.意在加强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C.希望美国对苏联进行适度遏制D.说明美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26. 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法国妇女就业率增长迅速,1975-1990年,就业者增长了330万,其中女性占300万。
这主要得益于A.福利政策的推动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C.经济结构的转型D.女权运动提高了妇女地位27.苏(俄)联在其存在的7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
苏(俄)联政府的这些政策调整A.都因为收效甚微而最终被废弃B.受到“人治思维”的深刻影响C.违背经济规律最终拖垮了苏联D.很难为别国发展提供借鉴意义28. 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
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A.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B.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C.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经济民族化发展特点29.源于西方的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和日本以后,导致了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
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
上述现象说明A.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B.东方各国本土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C.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地文明产生冲突D.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30.下图是2010年中国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比重图(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这说明我国A.与新兴市场贸易持续增长B.多元化外贸格局逐步形成C.在世贸中的话语权将扩大D.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31题14分、32题16分、33题12分、34、35题13分。
其中,第31、32、33题是必做题,第34、35题是选做题,请考生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巡抚、总督官制沿革简表——据《明史》《明实录》《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督抚制度发展沿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督抚制度形成的历史作用。
(6分)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
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