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联考历史试题24.(分封制)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据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B.初步建立起周天子的专制集权体制C.依据血缘关系来分享政治权力D.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25.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材料中的“惠商”政策A.维护了封建专制政权的经济基础B.使商品经济成为封建经济的支柱C.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D.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初的抑商政策26.下表是唐朝士族子弟科举入仕人数简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A.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B.士族子弟科举入仕的比例较高C.世家大族逐渐承认并接受科举制D.科举制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27.《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
而《明史》(清)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
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史官个人才识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28.1870 年到 1880 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 20000 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 2000 千关两增长到了近 5000 千关两。
这种情况可以反映出A.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初步发展B.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29.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材料说明孙中山A.坚持汉族的主导地位B.已有“五族共和”的思想C.民族主义认识较狭隘D.将民族平等与反专制结合30.1941 年蒋介石评论说:“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其根本意图是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B.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C.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势D.通过整肃思想实现文化专制31.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
这一举措A.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B.完成了国家工业化任务C.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D.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开发32.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神灵,蛊惑青年”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焚毁。
这说明当时A.人文精神不符合时代需要B.神权主宰雅典社会各个领域C.哲学家在雅典没有生存环境D.城邦对公民思想自由的限制33.某西方学者写道:“《国际歌》中‘饥寒交迫的奴隶’,乃是与电灯、马克西姆机枪和‘科学’的种族主义同时代的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
”作者试图说明A.欧美工业化进程加速B.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显现C.工业化加速社会分化D.工业革命主要集中于英国34.1933~1934 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 3.2~9.4 戈比,而当时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 35~60 戈比。
据此推论,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农业经营方式变革成效显著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战争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35.1959 年,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签订《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形成7国“小自由贸易区”。
该组织的成立A.成为欧洲联盟的前身和组织基础B.说明冷战在欧洲对峙不断加深C.加速了欧洲政治经济的联合进程D.表明英国力图对抗欧洲一体化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产生了号称“百家”的众多理论类型,还产生了《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综合百家的理论文本及一批髙度抽象的理论成果。
这必然导致“立君为天下”理论具备完整的思路和丰富的内涵。
立君为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统、政由君出、君臣合道、无为而治、广开言路、平均天下、孝治天下、法理天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命题形成相互论证的内在逻辑,道义高于君主成为影响极其广泛的政治理念及政治价值。
——引自《中国学术界一个集体性的重大历史事实误判》(张分田《史学月刊》2016.9)材料二运行良好的政府必须像哲学体系一样有个一以贯之的系统,这样,财政、治安、和军队才会协调一致地朝着同一目标努力,这个目标就是国家的巩固和国力的强盛。
这样的系统只能源自同一个大脑,那就是君主。
君主如果愚昧无知,总是无所事事,寻欢作乐,他就无法完成为人民谋福利的神圣使命。
君主是国家的第一公仆。
……天主教徒、路德教徒、改革教派、犹太人和其他基督教派别生活在这个国家,并和平地生在一起……必须充分了解要尊重民众不去触犯他们的信仰,不管所信奉的是何种宗教。
——腓特烈大帝的《政治遗嘱》(1722 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立君为天下”理念形成的原因,这一理念对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带来哪些影响?(15 分)(2)材料二中的“政治遗嘱”体现了哪些治国思想?结合近代世界历史,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认识。
(10 分)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1765 年工业革命开始。
1861—1865 年,南北战争;19 世纪末美国超过英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建立;19 世纪末,德国超过英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1933 年,罗斯福新政。
1928—1937 年,苏联实行“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5 年二战结束后,美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1950—1952 年,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1954 年,赫鲁晓夫开始改革,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先河。
1973 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现象。
1978 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摘自《牛津欧洲史》和《中国当代史》解读以上材料,围绕“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中任意三个国家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朝初年,十分注意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唐政府规定征敛赋役的原则是“务在宽简”。
广大农民的主要负担是租庸调制,该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计丁征取。
唐初规定每丁年纳“租”粟二石,随乡所出,输“调”绢(或绫)二丈,绵三两;若输布则二丈五尺,麻三斤。
每年服徭役二十日;不应役者,则按每日三尺绢折纳,叫做“输庸”。
凡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俱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
唐代租庸调制法,是在唐政府掌握相当数量的土地和劳动者的基础上实行,并成为当时社会赋役负担的基本方式。
……在均田制没有按规定实行的情况下,租庸调的规定,实际是不管土地多少,只要是劳动力,就要成为封建政府奴役的对象。
——摘自马金华《中国赋税史》(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租庸调制实施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租庸调制实施的影响。
(9 分)四校联考历史答案24—28:ACCBA29—33:BBADC34—35:CD41.(1)原因:诸子百家的著述与争鸣;群雄争霸,实现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历史上之乱兴衰的经验与教训(6 分)影响: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提供理论基础;为汉代思想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创造条件;为君主统治树立道德规范,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如文景之治)。
(6 分)(2)思想:君主集权;民族主义(追求民族国家的强大);君主勤政为民(或国家公仆思想);信仰自由。
(6 分)看法:18 世纪,启蒙运动发展,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展与争霸激烈,民族国家的强大成为国家建设的目标。
腓特烈大帝的治国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利于普鲁士向现代国家迈进。
但是这种开明君主专制的治理效果有赖于君主一人的雄才伟略,与同时期英国的代议制政府的治理模式相比,相差甚远。
(7 分,看法可以各抒己见,看法合理即可。
)42.示例一:论题: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分)论证:(每点3 分,共9 分)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英国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南北战争北方取胜,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到 19 世纪末美国超过英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政府采取诸多措施发展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 世纪末德国超过英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谈中国或苏联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亦可)总结:(此为加分项,如果考生在上面答题中已经得满12 分,此点不给分)以上事实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改革成功),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功的政治改革,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示例二:论题: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有利也有弊。
(3 分)论证:(每点3 分,共9 分)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结束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建立国营经济等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由于政府干预过度等原因,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苏联实行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斯大林体制建立,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高度集权的斯大林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赫鲁晓夫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很快恢复发展,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正是由于这一体制,又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
总结:(此为加分项,如果考生在上面答题中已经得满12 分,此点不给分)以上可以看出,当国家经济困难、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候,国家干预经济,往往会取得经济建设的成就;但是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又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45.(1)原因:唐代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租庸调制实施的前期;唐朝统治者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在赋役制度上唐袭隋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减轻;租庸调制的“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后来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