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
2.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孔德曾认为,社会现象有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但他没有将这一观点坚持到底,特别是在后期更多地从思想原则出发说明社会演变的根源,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2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他的《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著作都是依据直接观察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与统计资料写成的。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构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许多西方的社会学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被可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3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
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
(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思.韦伯。
3.1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如下:(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理论。
涂尔干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3)失范理论。
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一是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二是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三是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涂尔干提出五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一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二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三是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四是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五是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既要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3.2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主要思想:(1)理解社会学;(2)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3)理想类型;(4)科层制理论。
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1、结构功能论的主要观点:AGIL功能分析图式;显功能和潜功能。
2、冲突功能论的主要观点:科塞的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3、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霍曼斯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布劳交换论的主要观点。
4、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5、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6、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的基本理论观点第三节中国社会学百年1、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2、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队伍和制度化建设;社会调查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
3、院系调整与社会学的撤销:维护与撤销;重提与厄运4、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正名;“五脏六腑”说。
5、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学的特征3、社会学的功能第二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2、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文主义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5、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1、统计调查2、问卷调查3、实地研究4、实验法5、文献法第四节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1、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2、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第三章社会与文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1、社会概述2、社会结构概念与类型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第二节社会的基本要素1、人口2、自然资源3、环境4、文化第三节什么是文化1、文化概念2、文化结构3、文化交流4、文化多样性5、文化自觉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概述2、社会化的类型3、社会化的有关理论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1、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3、互联网4、社会实践第三节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的概念2、社会角色的类型3、社会角色的扮演4、社会角色的失调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化的基本目标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第五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1、社会互动的界定2、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拟剧论3、常人方法学第四节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1、社会网络的涵义2、社会网络的特征3、社会网络的形态与功能4、强关系与弱关系5、社会资本第六章家庭与婚姻第一节什么是家庭与婚姻1、什么是家庭2、什么是婚姻3、家庭与婚姻的理论分析第二节家庭的功能与类型1、家庭的功能2、家庭的结构类型3、家庭的特殊类型第三节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1、家庭形态的变化2、家庭功能的变化3、家庭观念的变化第七章群体与组织第一节什么是群体1、群体的涵义和特征2、群体的类型3、初级群体第二节组织和组织理论1、组织的概念2、组织过程3、组织的科层制理论4、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集体行为1、什么是集体行为2、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第一节教育1、教育的概念与类型2、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3、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4、教育和社会不平等第二节劳动1、劳动的概念与类型2、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3、就业第三节消费1、消费的涵义2、消费的特征3、消费社会4、消费的社会学理论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第一节什么是社区1、社区的概念和功能2、社区的类型学理论3、人文区位学理论4、社区全貌研究5、中国的社区研究第二节社区类型1、农村社区2、城市社区第三节社区发展1、什么是社区发展2、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3、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第十章城镇化第一节城镇化概述1、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2、世界城镇化的“推—拉”理论3、城镇化的类型4、世界城市5、世界城市群第二节中国城镇化进程1、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2、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3、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第三节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1、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2、中国城镇化的方针3、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不平等1、什么是社会不平等2、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3、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4、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第二节社会分层1、社会分层的概念2、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3、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及其变迁第三节社会流动1、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2、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1、偏差行为的概念2、偏差行为的类型3、偏差行为的功能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1、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2、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3、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第三节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的涵义2、社会控制的类型3、社会控制的方式4、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第十三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的界说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3、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1、结构性问题2、偏差性社会问题3、自然性社会问题第三节社会问题的防治1、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2、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3、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第十四章社会变迁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变迁1、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特征2、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3、社会变迁的原因4、有计划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2、社会现代化理论3、中国的社会现代化第三节全球化1、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2、全球化的发展阶段3、全球化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