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60 学分:3
制定日期:2010-11-12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1-03-26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 1课程性质
《汽车传感器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基础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技能考证课程,《汽车传感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为前导课程;该课程在后续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总成拆装实训》、《整车电路实训》、《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学习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器与电子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该课程属于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1.3修读条件
具有高等数学和简单的工程数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基础;具有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英语水平较好。
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能正确描述传感器的作用、组成和常用术语。
②能正确描述汽车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汽车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的故障现象、故障检测与故障排除的流程方法。
2.2技能目标:
①能辨别和说出汽车电器设备各部位传感器的名称和功用。
②能将传感器实物转化成简图并分析工作过程。
③通过简图能在实物中找出相应的零部件并分析它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④能正确拆装汽车电器的各个传感器,并有维修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⑤能对汽车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
⑥能检测信号装置部分的传感器。
⑦能检测警报装置部分的传感器。
⑧能检测仪表装置部分的传感器。
2.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与人交流的能力。
②有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能力。
③有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
④数字应用能力。
⑤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⑥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⑦开拓创新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
考虑到课程标准的相对滞后性,允许科任老师在执行该标准时加减一定的教学内容,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5%;学时分配只是参考,允许科任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4、课程实施建议
4.1软硬件条件
软件条件:建立一个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硬件条件:(1)校内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室、汽车实训室、汽车电器万能实训台。
课程要求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丰富,需要有汽车电器实训区。
支撑本课程的实训条件要求有: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汽车电气部件实训室、汽车整车布线实训室,在实训内有教师自制各种电气实训台和企业提供的各种教学设备,如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2)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能满足工学结合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要求拥有一汽-大众公司、一汽-丰田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并能与多家品牌经销店保持紧密联系,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办学关系,形成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群。
这些国际化的品牌公司,管理规范、技术领先,兼职教师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参与教改热情高,能够为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有利保障。
4.2师资条件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组由3名专职教师和1名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比例为25%。
该团队要求为典型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主讲教师和骨干教师要求有企业培训经历和企业培训师资历,长期深入企业实践,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
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兼职教师职教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教师综合职教能力。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组要求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
课程组负责人要带领该团队开展各种相关的教研活动,如课程设计与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的研讨,带领教师深入企业实习实践,并通过集体备课,让教师之间实现经验共享,达到全员教师职教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4.3 教材与教学资源
4.3.1推荐教材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主编郭彬北京大学出版社
《传感器与执行器》主编施大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3.2推荐教学参考书
《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主编曲金玉机械工业出版社
《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主编:刘美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4.3.3推荐教学参考网站
/
/?fromuser=susu0408
5、课程考核
5.1合格标准:
1、旷课不超过8节(总课时的10%);
2、平时成绩不低于20分;
3、总分大于或等于60分;
4、没有不诚信行为。
5.2成绩构成: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本类课程平时成绩不低于40分。
5.3考核内容:学习态度、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综合素质表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
5.4考核方案:考核内容、标准与方式。
表二: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模块考核评定表
表三:《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实训模块考核评定表
6、课程教学设计
6-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本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
课程教学设计应把握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设计教学时要全面考虑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以及知识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使多种因素能够协调一致,相互适应,充分体现出科学性、整体性、协调性。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三个不同层次: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张扬服务。
3、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学是认知、情感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成长、整体发展的过程
4、过程性原则
重过程在于让学生“会学”,重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究知识。
5、开放性原则
课程的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师生互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
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开放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的意识。
6、情景、体验教学原则
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的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进学习的愉悦。
6-2课程教学设计参考方案
教学设计
7、其他说明
1、本计划适用于2010级汽车电子技术专业;
2、本课程标准的实施必须具备较好的软硬件条件;
3、本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法;
4、本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条件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