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总结

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总结

南京新城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园基坑支护总结XXXXX(单位)【摘要】:南京新城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园基坑支护由两道内径202m的环形水平支撑、立柱桩、围护桩及止水桩组成。

202m的环形支撑为华东地区之最,为了克服种种施工难点,运用了大量的创新措施来施工,并最终取得工程的圆满竣工。

【关键词】:基坑水平支撑围护桩立柱桩止水桩【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深基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而传统基坑支护体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施工缺陷。

例如:锚杆不仅造价昂贵,而且在基坑周围几十米的范围内满布钢筋混凝土锚体,为今后的城市发展留下隐患;钢筋、混凝土材料使用量打;还影响施工空间等问题。

为此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环形支撑产生了。

1工程概况南京新城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园工程位于南京河西CBD商务核心区的奥体大街与泰山路的交叉路口。

地下两层;地上由三栋24层、一栋22层、一栋16层共计五栋高层建筑组成。

建筑物最高高度为100.3m,总建筑面积约400000m2,其中地下约100000m2,地上约300000m2。

总工期1096天,总投资约20亿,主要为企业总部大楼和研发技术中心。

2支护概况工程基坑总面积53980m2,总延长米约935m,采用顺做法施工,根据场地土层性质以及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围护体采用Φ900mm@1100mm、Φ1100mm@ 1300mm及Φ1200mm@1400mm钻孔灌注桩结合外侧Φ700mm@500mm双轴水泥土搅拌桩(Φ800mm@500mm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形式,竖向设置二道圆环形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内圆环直径202m。

2.1围护桩直径900mm、1100mm、1200mm的钻孔灌注桩,桩长20.5m、22.5m、21.0m 不等。

共计768根。

2.2止水帷幕止水帷幕采用Φ700mm@500mm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桩长16m,西侧因高压线限高采用Φ800mm@500mm的高压旋喷桩,桩长16m。

共计1877根。

2.3立柱桩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插钢格构柱组合而成立柱桩。

栈桥区及堆载区下钻孔灌注桩桩径800mm,桩长55m,钢格构柱截面尺寸为540mm×540mm;其他水平支撑梁下钻孔灌注桩桩径900,桩长35m,钢格构柱截面尺寸为460mm×460mm。

共计425根。

2.4水平支撑竖向采用二道圆环形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内圆直径为202m,第一、第二道水平支撑相对标高分别为-2.05m、-5.75m。

水平支撑梁截面尺寸(B×H)分别为2000mm×1000mm、1400mm×1000mm、1500mm×1000mm、800mm×800mm、1800mm ×1000mm、1200mm×900mm、900mm×800mm不等。

3施工难点内径202m的基坑为华东地区第一大,在施工上存在无经验、无参照、场地狭小、地下管线复杂、工期紧及拆迁工作进展缓慢等难点。

4施工准备万事开头难,做好良好的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必须。

4.1各类方案的编制及学习为了能干好此基坑,多次去上海等地考察取经,并邀请南京市的专家学者对基坑进行论证,并最终确定各类施工方案。

如《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基坑监测专项施工方案》、《土方开挖专项方案》、《水平支撑施工方案》、《基坑支护创优方案》。

在方案编制完成后,组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对其进行学习。

4.2周边管线交底基坑土方开挖之前组织燃气、自来水、通信、通讯、国家电网等相关管线单位召开交底会,明确地下管线的位置、走向及相关保护要求。

被基坑监测单位誉为管线交底最全面、最详细的一个工程。

5桩基工程桩基是隐蔽工程,其施工质量将影响整个后续工程的施工。

5.1钻孔灌注桩采用八张表控制质量钻孔灌注桩的质量采用八张表来控制,这八张表分别是《工序质量报验单》、《桩位放线报验单》、《开孔验收记录表》、《成孔验收记录表》、《钢筋笼制作与吊放验收表》、《钻孔二次清孔质量检查记录表》、《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表》、《混凝土浇筑报审表》。

每道工序由班组自检后格后报施工单位验收,合格后报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双方人员在此表上签字。

5.2止水桩采用二张表控制质量止水桩的质量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和《双轴深层搅拌桩施工记录》来控制桩间距、桩长度、浆液配合比、提升速度、水泥用量等,每根桩在施工过程中接受质检人员及监理工程师的检查和验收,施工完毕双方人员及时在表格上签字。

5.3立柱桩钢格构柱定位在CAD图上放样出立柱桩过内圆环圆心的轴线及与该轴线垂直的轴线,根据二点确定一直线的原则,在桩机机台下方的地坪面上用全站仪放出该四点,拉细线,二线相交点既是钻孔灌注桩的中心又是钢格构柱的中心且格构柱的一边应与过圆心的轴线平行或垂直。

6土方工程在桩基工程结束后,进入土方工程,按照经专家论证及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批的施工方案实施。

6.1人工挖出立柱桩格构柱基坑土方开挖之前,为防止机械开挖对格构柱的损坏,采用人工用铁锹将格构柱顶周围土方清挖出来,使格构柱显露出来后进行此范围内的土方机械开挖。

6.2桩头处理在第一道环形支撑围檩梁施工时,对围护桩桩头钢筋进行调直,并凿平凿毛桩头混凝土,使围护桩锚入围檩梁。

7过程控制在土方工程开始后,跟随进行支撑梁的施工,保质保量的施工过程是成功的关键,为了达到此项效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

7.1支撑梁下浇注混凝土垫层支撑梁处的土方开挖完毕后,将梁下部的土方平整夯实,浇筑100m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垫层宽度为梁宽+200mm,利用100m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作为支撑梁的底模。

在垫层上弹出梁的中心线和边线后,绑扎梁钢筋和支设模板。

7.2支撑封板、堆载板采用砖侧模支撑封板、堆载板区域的梁侧模采用240mm的砖侧模,能更好的控制截面尺寸及相对位置。

7.3支撑梁采用木模板并用对拉螺杆加固支撑梁侧模采用1830mm×915mm×16mm木模板,95mm×45mm木方作背肋。

模板加固采用Φ12的对拉螺杆,双向间距450mm。

7.4支撑封板、堆载板侧面安装挤塑板及下铺设彩条布砖侧模施工时,控制梁的宽度为梁宽+40mm即每边比梁宽出20mm,紧贴砖侧模安放15mm厚的挤塑板。

这样在开挖支撑梁下方的土方时,砖侧模会自动与梁身混凝土脱离。

支撑封板、堆载板下的土方夯实后,在其表面铺50mm厚的石硝再抹25mm 厚1:2水泥砂浆。

待砂浆强度上来后,再在其表面铺一层彩条布。

由于板与其下部的垫层之间有一层彩条布隔离,支撑封板、截载板下土方开挖时板混凝土与板下部的垫层自动脱离。

7.5支撑梁侧面刷脱模剂及下铺塑料薄膜在支撑梁侧模拼装成型后,在模板表面刷脱模剂一遍,便于模板拆除。

在支撑梁垫层上铺设一层塑料薄膜。

由于梁混凝土与垫层混凝土之间有塑料薄膜这一隔离层,支撑梁下土方开挖时,垫层会自动与梁混凝土脱离。

7.6立柱桩格构柱四边焊接加强筋为增强支撑梁与格构柱的拉结力,在格构柱每边焊接3根Φ25HRB400的钢筋,每边宽出格构柱2000mm。

7.7围檩梁与围护桩之间采用吊筋连接为增强围檩梁与围护桩的连接。

第二道支撑围檩梁施工时,将每根围护桩的桩身竖向主筋凿出,焊接1根Φ25HRB400的吊筋。

7.8设置板面标高控制点为避免板面标高超高及混凝土的浪费,因支撑封板、堆载板面积大,且支撑封板处有向上出肋的反梁,为控制板面标高,在板面钢筋上每间隔2000mm焊接的标高控制点。

7.9混凝土抹面支撑梁板混凝土初凝前大面积的板采用抹光机进行二次抹平抹光,梁表面采用人工用铁抹子抹平压光。

7.10混凝土表面履盖塑料薄膜和麻袋片混凝土二次抹面后及时在其表面履盖一层塑料薄膜和一层麻袋片,浇水或保温养护不少于14天。

8过程监测因此基坑开挖多少对外围路面及建筑物造成部分影响,因此过程监测是必要的。

这样使得整个基坑可控。

8.1监测标识点按设计要求及监测方案布置好监测点之后,及时对各监测点进行编号并进行标示。

标识清楚的监测点醒目,不易被人为损坏。

8.2机器人自动监测在20层楼高的新城科技园办公楼顶部架设一个自动监测的机器人,对布置在圆环形栈桥上、基坑四周的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映基坑位移、沉降的信息。

对基坑全天侯24小时实时监控,随时反映基坑变形情况,以信息化指导施工,确保基坑安全。

9临边防护安全施工大于天,安全防护标准化、定制化,既保证了安全又美化了施工现场。

9.1基坑围护圆环栈桥周边采用角钢、扁铁及组合式钢栏杆,基坑临边采用钢栅栏、下基坑的通道采用钢爬梯。

9.2塔吊围护塔吊爬梯采用钢护笼式的爬梯、塔吊混凝土平台上设置带锁房间式的出入口,防止非塔吊司机爬上塔吊,避免工人擅自爬塔吊或开塔吊。

10绿色施工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10.1现场有组织排水施工现场无明水、废水二次利用、节约了水资源等是现场绿色施工的一大特点。

为此,降水井、疏干井抽出来的水汇总至地面Φ100PVC排水总管后,排至沉淀池内作为施工车辆冲洗用水。

10.2雨污水三级沉淀基坑地表面截水沟汇集的雨污水经排水沟汇总至沉淀池内,三级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

10.3自动冲洗机械工地引进了全南京第一台自动冲洗设备,设置在出入口一台自动冲洗机械,对进出工地车辆进行冲洗,防止车辆带泥污染外部环境。

此设备的引进为整个南京的自动冲洗机械做了示范带头工作。

11结论经过一年的奋斗,整个基坑平稳进行,无重大安全事故。

在整个南京市内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成功完成了此次基坑支护体系施工后,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为以后类似的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1]新城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园基坑支护设计图纸,江苏今迈工程勘察有限公司,2011;[2]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