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浅谈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浅谈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

作者:陈素珍教龄:14年职务:大班年级组组长职称:小教高级单位: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浅谈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陈素珍【内容摘要】:幼儿园文化体现了幼儿园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

班级作为幼儿园的个体、班级文化建设也成为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

笔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巧借心理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建立井然有序的班级常规、营造班级积极互动的温馨氛围、创造先进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等方面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做了一定阐述。

【关键词】班级文化管理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

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

文化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是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

幼儿园文化体现了幼儿园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

班级作为幼儿园的个体、班级文化建设也成为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笔者对幼儿园班级文化的理解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实施的所有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全部内容,同时也有自身的发展、与家长的互动等等。

它的成员包括整个班级的教师、幼儿、家长。

它是幼儿园整个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单位,是集体作用下的产物。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

笔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巧借心理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一)温馨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对儿童的情感起到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形成积极和主动的行为;它也能吸引儿童去探索、思考,参与实践,启动智慧之门。

我们非常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下功夫,让孩子与环境互动。

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墙壁的布置坚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使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

1.制定班级的象征物开学初,我们给班级制定了向日葵为班花。

班花解读:向日葵,别名太阳花,1年生草本,高1~3米。

茎直立,粗壮,圆形多棱角,被白色粗硬毛,俗称葵花子。

性喜温暖,耐旱。

因花随太阳转动而得名。

班花心语:你,是绿色旷野中的向日葵,大自然的精灵,我,是园丁、是太阳,在旷野中撒播阳光、用心耕耘!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笑脸。

让我用爱、理解、耐心、包容、智慧,呵护、浇灌你!向日葵班——你茁壮成长的乐园班花口号:乐观向上、快乐生活、茁壮成长。

2.创造与班级标志物相适宜、配套的环境在有了标志象征物的基础上,我们的班级环境围绕向日葵的色系进行,班级主色调为橘黄,黄,绿等色,所有的装饰物都围绕向日葵进行。

墙面的布置每一个主题上都有幼儿自己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幼儿更多参与以及感受自己是小主人的意识,我们让孩子自己设计区域,让孩参与制作绘画向日葵,布置教室,让孩子体验成功和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班级就是我家,努力靠大家”的班级氛围。

(二)宽松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的创设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我们本着来源于幼儿,让幼儿做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的原则,肯定孩子的进步表现,允许幼儿不一样的回答和做法,通常对于那些别具一格的想法,我们给予表扬;有创造性的作品,我们会将他们的作品在班级里进行展览;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有创造性的语言,我们会及时给以赞许和鼓励。

对于班级里调皮的孩子,我们善于挖掘幼儿的闪光之处,他们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语言、不同的观点、大胆的提问、乐于助人的行为都是不同个性的表现,我们学会欣赏孩子,对于他们的顽皮,我们给以更多的包容。

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在这个集体的温暖和幸福。

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是笑脸相迎,我们相信,孩子们是一朵朵可爱的向日葵,老师就是阳光,我们给她们足够的呵护与爱,那么他们一定向阳花开……二、建立井然有序的班级常规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好的常规,幼儿就无法形成好的习惯,教师的正常教育活动也不能顺利开展。

为此,我们班四位老师齐心协力,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持续的强化与引导。

1. 以幼儿的兴趣为先导开展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真正发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以此带动他们注意力的坚持和对学习规则的遵守。

如,我班有一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一个画着漂亮花纹的熟鸡蛋,全班幼儿都非常喜欢,你争我抢的要看看,摸一摸,使得秩序非常混乱。

这时,我果断地把鸡蛋拿了过来,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到我这里。

随后我临时修改了“蛋”主题的课程,让幼儿自己介绍的熟蛋与别人的生蛋有什么不动,裂了之后的生蛋和熟蛋有什么区别,并带大家的认真观察、轮流触摸、有裂缝的熟蛋的外部形态,最后通过我的绘声绘色的小结,引领着孩子们完成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综合教育活动。

在此活动中,孩子们主动而热情,之后的“保护蛋宝宝”行动立即在班级主题活动中产生,每人一个生的“蛋宝宝”随身带了三天。

虽然大部分孩子的蛋宝宝”已然破碎,兴趣依然不减。

而且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关爱的情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升华,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以幼儿的需要为依据制定常规。

常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且大大小小的生活细节都涉及到,因此,我们和幼儿共同商量制定常规。

如:阅读要求:“爱护图书”、“请保持安静”、“看完图书请放回书架”、“小眼睛仔细看”、“有顺序地看书”等等。

自主活动要求:“请安静活动”“不吵闹、影响同伴”。

午睡的要求:轻轻地进午睡室,脱鞋子、衣服放整齐,起床轻声交谈、穿衣服、叠被子等。

我们的常规要求体现了我们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也突出了要与主题内容、园本活动、节日教育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符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比如结合幼儿园“文明礼仪”的要求,每月根据小树苗评比活动评选文明礼仪宝宝,在班级里形成人人学文明,争做文明人的气氛。

老师不用每天跟在孩子后面时时提醒着他们各项常规了。

而孩子们有了这些无声的语言帮助后,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秩序也越来越井然有序。

3.以隐性规则为导师贯穿一日活动。

隐性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更是班级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借助幼儿园文化底蕴及一日活动的有序安排,成功的将幼儿园里不同时段的音乐走进班级。

听到动感的音乐,孩子们就知道户外活动了,会自觉的排队。

听到悦耳的音乐孩子们就知道要上课,就有序的回到座位上。

午餐、点心、这一环节,是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最吵闹、最杂乱的环节,孩子们吃着点心、脱着衣服,就会情不自禁地相互交流,于是,我们班中选择了一些轻音乐,如《小夜曲》《秋日私语》等中外名乐。

一方面让孩子们知道吃饭时、脱衣服时要轻轻的安静的。

孩子们在享受这些优美中外经典音乐的同时,也感受着的温馨的班级文化,一日生活中,这些优美动听抑或是动感激昂的音乐,就成了孩子们的隐形规则的制定者,指导者,老师指令性的语言少了,孩子们显得更加自主、自律。

三、营造班级积极互动的温馨氛围(一)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1.周周小明星、四自升旗手让幼儿互相评价一周来的表现,并将最后大家最满意的几名幼儿放入班级名人展示栏。

在这样的互动氛围中,在班级中产生了共鸣:昨天我还羡慕你,明天我将超过你,从而形成一股你追我赶之势。

每周我们都进行民主选举,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进入我是班级小名星展示栏,入选的孩子,当选明星,当选升旗手,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下,孩子们敢于表现自己,善于表现自己,人人都有种归属感,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2.才艺、故事大擂台每周五起床后,孩子们在“故事大擂台,你来我也来,秀出你风采,自信装满怀”的口号中度过,每个报名说故事,表演才艺的幼儿都各显身手,拿出自己的道具,表演或者讲述着自己准备好的节目、故事,由全班幼儿参与评选,投票,此项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在班级的积极向上氛围中,活跃,快乐起来。

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3.集体生日大家一起过幼儿对自己的生日聚会总会有许多期待,而以往过生日大多是给孩子买一个生日蛋糕,在老师的组织下,大家一起唱首生日歌,说一些祝福语。

这些年,我们倡导的是朴素生日会,给孩子一个舞台,让孩子来策划自己的生日,鼓励孩子自编、自导、老师和家长充当助手,而在一次次后,相信我们会渐渐放手,打造真正属于他们的聚会。

从中让幼儿互相商量,合作进而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经验。

4.团队竞赛,增强集体观念奖励和表扬适用于任何孩子,他们期待被认可,那我们也决不吝啬。

孩子到了中大班,竞争意识已经有所发展,自我延迟满足发展较完善的特点,我们把分组比赛定为幼儿约束自我行为、学习他人的一种形式。

如在我们班的六个小组,制作了六条金鱼,金鱼身上没有鱼鳞,于是,就让每一组的孩子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好的,就可以为自己的小组挣得一片鱼鳞,最终,一个月,我们颁发一次奖励(小礼物),最初,孩子们是为了小礼物而好好表现,后来渐渐地懂得了老师的用意,慢慢有了常规意识,自控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5.管理名片,体现自主意识中班下学期,孩子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如区域活动中合作、分享多了;游戏活动中自我主张、自我组织的游戏多了……于是,我们尝试着为孩子建立了两张名片,并有效地引导孩子使用名片,以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早上入园,孩子会在班级门口的小桶里拿出自己的第一张名片,放进自己的盒子里,表示已经来园。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会在教室里的小桶里拿出自己的第二张名片,放进所要进入的区域。

每个区域都有人数限制,名片放满了,就不能再进入,需另选区域。

离开的时候还要把名片放回原处。

这项制度,使班级区域活动开展地井然有序,还培养了幼儿的“签到”意识。

(二)教师与幼儿的互动1.情感互动新《纲要》也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用亲切的态度、温柔的语言,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以表扬为主,利用孩子的上进心激励他们。

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

幼儿无论聪明和愚钝,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

只有懂得关爱孩子,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温暖、亲切的态度,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

2.方式的互动以“鼓励”、“专注”改变以往的“替代”“放任”方式。

如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放手,鼓励幼儿大胆,专注的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