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教案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1 课时教学目标:1. 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 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2. 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 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 岁、36 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 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七、教师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苏轼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

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

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

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

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

这,就是陈子昂。

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诛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是在统一的唐帝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他胸怀大志,才情四溢,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二十四岁中进士,擢为麟台正字。

此后屡次上书指论时政,提出许多颇有见识的主张,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见用,一度还因“逆党” 牵连被捕入狱。

公元696 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出讨,陈子昂以参谋随军出征。

第二年军次渔阳,前锋屡败,三军震慑。

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武攸宜不允。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复遭拒绝,并被降为军曹。

陈子昂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即幽州台)。

这附近有许多燕国的古迹,它们唤起诗人对燕国历史的回忆,特别是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于是作了《蓟丘览古七首》。

接着又“泫然涕下” ,唱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在这首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当今这般碌碌之辈,如同尘芥一样,还值得一提吗)。

从战国以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

想到这里,怎能不怆然涕下呢?诗人的孤独和悲怆,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

他的这首浸透着泪水的诗就是对那黑暗社会的控诉。

然而,这首诗还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

“古人”和“来者” ,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究竟有几重感慨的解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历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沉思,为之研究;虽短短的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人生的许多感悟和哲理,可谓千古绝唱!对于这首诗的研究历来有数不胜数的作品或论文。

纵观这些作品或论文,很多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研究陈子昂的,比如有从艺术魅力去研究的、有从时空概念去研究的,更多是从陈子昂当时的政治遭遇去研究的。

而我每每解读,与陈子昂似有感同身受。

陈子昂当时写这首诗其实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几多忧患几多愁的复杂心情和叹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百感聚集。

因此,笔者一方面综合历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感受,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究竟有几重感慨进行解读。

一、陈子昂创作《登幽州台歌》的原因陈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 年)[1],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谏《答制问事八条》,主张减轻刑罚,任用贤才,延纳谏士,劝功赏勇,减轻徭役等,但因“言多直切”,不讨武则天喜欢,因而罢职。

几年后,又因牵连“逆党” 之事,被捕入狱。

695 年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

696 年, 东北边地契丹族乘李尽忠叛变之机, 起兵南侵,攻陷幽州、冀州和营州。

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然武攸宜不谙军事,屡战屡败。

陈子昂时任军中参谋,多次向武攸宜进言,不纳;又主动请军万人为前锋,以遏敌势,武不但不听,反而将陈子昂降为军曹。

陈子昂就是在这种满腔抱负和爱国热情受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遂登上幽州台“怆然而涕下”!这是创作的直接原因。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指出:“⋯⋯文章道敝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

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2]陈子昂就是在这篇《序》中,吹响了反斥当朝淫艳颓糜的“宫体诗”、恢复“汉魏风骨”的号角,成为中国古代打起复古旗帜的第一人。

陈子昂写下这篇《序》时,当时的文坛又是怎样的形势呢?较陈子昂稍前以王勃为代表的“初唐四杰”也进行了文风革新,但两者在“骨气”、“文章之道”以及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3],而且在陈子昂提倡文风运动时,“初唐四杰”基本作古了。

与陈子昂同时代的占文坛统治地位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却是“⋯⋯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应制,奉和诗作⋯⋯这些作品显然远远地离开了人民,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状况,他们极少关心,甚至漠不关心的。

”[4]又如《新唐书. 宋之问传》说:“于是张易之等蒸呢宠甚,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

”这些反映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文坛代表们贪图富贵、谄媚权威的心态,因而其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和积极健康的内容,他们主要对律诗的定型有着重要的贡献。

沈宋虽曾有过超出应制、奉和的圈子的作品,但基本是他们被流放岭南时所作。

如沈佺期的《渡汉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宋之问的《度大庾岭》,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