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受美学笔记档

接受美学笔记档

接受美学朱立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1,危机产生了对新的理论的紧迫需要,危机也为新一代理论家的多方面的冒险和探索提供了巨大的契机与可能性。

问题是谁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这个契机,提出一个足以克服危机的理论构想。

2,文学史悖论,怎么把文学的审美自主性与历史依存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3,接受美学就从这样一个美学难题入手,从观赏者接受的角度来沟通美学和历史这两级。

她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她独创的,她的几乎所有重要观点,在他出现之前已经由理论先驱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提出过或者涉及到了。

这种独创性不在于提出全套新的观念,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思考方向,
4,走向读者,这意味着在美学领域研究重点的一个根本性转移。

文学事实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历史性因果锁链,而是包含着两种主题(作家和读者)的参与和介入。

5,尧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性而是取决于由读者原先对文学作品的经验,依靠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及其改变着各种新概念来描述最为接受历史的文学史的,这样他就引入了“期待视界”
6,“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它内在的意义,是通过读者在接受中“视界的改变”而得到实现的。

这种观点吸收了伽达默尔阐释学有关“世界交融”和“效果历史”等观点,也吸收了形式主义美学的某些成果。

7,尧斯: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的作品单向的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而读者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第一,如前所说,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任何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这个词来自海德格尔,这种阅读钱的一项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规,决定了他在阅读总的选择和终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第二,作者对作品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和阐释,其接受是阐释性的接受,这就带来主观性问题,不同读者的鉴赏趣味或者水平不同。

第三,阅读又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当他接受新作品的时候,实际上一对自己原先的视界与一项进行了调整与改造,甚至重新制作了。

第四,从更高的历史学层面来看,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的长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8,更为重要的是,尧斯认为温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本身,不知是作者所赋予的,活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所增补和丰富的。

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也不是纯客观的,对所有时代的所有读者都完全一样的,更不是仅仅由作者意图或作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

尧斯突出了长期被忽视的接受主体-读者参与价值创造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不然,只不过是一堆引着死的文字符号的纸张而已。

9,尧斯后期的研究则重于审美经验,是接受与接受史研究的核心问题,电机与接受美学智商的文学史的价值取决于他在通过审美经验对过去进行不断的真题花运用中所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10,伊瑟尔按照现象学的思路,把阅读过程作为本文与读者的一种活生生的关系来掌握和描述,认为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只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动态的构成的。

他说哦,文学作品有两集:艺术的一级是作者的文本,审美的一级则是有读者完成的实现,文本和读者的结合才形成文学作品。

所以,伊瑟尔的全部理论就是研究在阅读行为中发生的
本文阅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11,在伊瑟尔看来,文学本文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装化为文学作品的,本文的潜在意义也适用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

12,伊瑟尔认为阅读过程是一读者自我的提高为终点的。

他指出,读者在接近本文所显示的陌生世界的经验时,是想本文敞开的,当他适应对象的召唤结构时候,她疏远和超越了她先前的经验和期待视界,这时,区别就不在主体和对象之间,而是在主体和自身之间。

13,从前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伊瑟尔和尧斯虽然都大力倡导接受美学,都把研究重点从作者,本文转向读者,但二者的具体研究方向和关注中心是大不相同的:尧斯主要接受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的影响,从文学史研究入手,力图克服文学和历史的鸿沟,伊瑟尔则深受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影响,从研讨新批评和小说,叙事理论起步,权利建立阅读现象学;尧斯注重对文学接受做社会历史的考察,伊瑟尔则偏爱细致分析个别本文与读者的具体关系。

14,苏联学者对艺术接受理论的贡献:认为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代表人物之一,梅拉赫。

艺术家从最初的酝酿和构思到写作,修改,完成作品,是重要想想与读者打交道,每个作家实质上心中都有意无意的悬着自己的“接受模型”,因为,任何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尽可能多的读者,这种接受模型是来自于作家对现实读者的接受情况的一种了解,认识和估计。

不走读者决定一切的极端,反对把艺术接受绝对化,反对把接受从“构思-作品-接受”的动态过程中割裂出来。

接受包括情绪感受,逻辑领悟和联想,想象的激发等多重因素。

15,从文学理论和美学史的角度,概括一下接受美学的贡献和局限:第一,接受美学吧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及其阅读活动上,这就根本改变了传统研究的视野,开拓了文学,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格局。

文学作品不再只是一种更独立于读者的客观存在,而是在阅读中成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活动不再只是作假的创造活动,而是包括从作家-作品-读者的动力学过程,文学的历史生命存在于一代代读者的接受长链中,
16,关于文学的接受,历来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17,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发生认识论,代表着这方面的最新水平,极富有启发性。

她发现了认识活动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或活被动反应,也不仅仅是主题在反应客体时从感性向理性的能动抽象飞跃,而是主题已有的认识结构与客体刺激的交互作用,认识过程是主体认知结构不断重建的过程。

其中,主题认知结构的预成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18,屁呀及的基本思想给我们的启迪:第一,我们应把文学的阅读看成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度文学作品从意义,意象,意境到思想感情的认识,理解和解释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在认识论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阅读行为或活动,包括主客体双方。

文学作品作为阅读的对象是客体,读者则是阅读主题,阅读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

第三,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理解,即不单纯取决于作品,成为作品的消极,被动的反应,也不单纯取决于读者,成为主体自我意识的外射,而是来源于读者与作品也即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认识因而同时包含着作品与读者双方的因素,而不只是由作品单方面提供的。

第四,从阅读主题方面来看,阅读开始时,读者心中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已有一定的阅读心理图示作为前提,参与到对作品的认识活动中去。

第五,对作品的认识必定也经历着一个同化与顺应辩证交替的过程,原有图示能同化则同化,不能同化就改变革新,以适应作品实际。

第六,因此,阅读过程是一个同化与顺应不断从不平衡态走向平衡态的发展过程,对作品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阅读心理图示不断改变与建构,逐步更新与提高的过程。

总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可以用作我们讨论个体阅读
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19,海德格尔前结构人得理解活动,是受制于她的前理解的,所谓前理解,就是指理解前已有,但参与,制约着理解的一组结构因素,包括知识,预见,互通等,这些因素合成一个前得结构,作为理解发生的前提与预定指向。

尧斯把前结构概念发展成“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20,尧斯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就文学阅读而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对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和标准的熟识和掌握,虽不一定讲得出一整套的理论,但遇到作品变成分辨出该作品属于何种类型,这样一种内在尺度作为读者阅读作品的前理解而起作用。

二,这种熟识也作为阅读经验积累在读者心中,他会不知不觉带着由过去作品所形成的阅读眼光来看新作品。

三,读者是在实践和现实中活动,生活的,这种体验也会成为一种参照系进入他的阅读视界的。

读者又是会把作品中的虚构视界与现实生活相比较,吧文学语言语言和日常语言相对照。

21,文学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作为阅读的前结构,至少应当包括这样几个层次和要素: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
22,伽达默尔提出,理解活动包庇理解者与被理解对象之间的一次对话,理解的任务就是发现本文提出的有待解答的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向解释着发问才成为其理解对象的,而理解这也按照自己的偏见想本文发问。

两者互相开放,互相提问,儿问题的提出本身就英隐藏着解答。

就在本文与解释着之间这种不断的互相问答中,本文的意义的可能性逐渐得到实现,同时,解释着的世界也逐渐得到拓展,
23,这种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审美经验交流和视界交融,还在宏观上对作家的创作起着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

因为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是为了读者的阅读,接受。

在现代社会里,纯粹以写作自娱的人即使不能说已经绝迹,至少也是绝无仅有的,一般来说,一个作家总希望由他自己的读者群,有他自己的作品崇拜者,而且总是希望她的读者群日益扩大。

这样,他就不能不关注读者的审美情趣,艾蒿,理想,要求以及每一变化,不能不在读者视界的交融中,是当地调整自己的视界,以适应读者的需要。

相关主题